Baidu
map

两院院士谈院士制度:取消部门推荐成改革焦点

2014-05-21 佚名 新华网

<!--ewebeditor:page title=""--> <P><STRONG>“院士”的问题谁有调查权 <BR></STRONG><BR>因贪腐落马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 <BR><BR>震动了官场,同时给学术界出了一道难题。东窗事发之前,他两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没能如愿,但根据法庭上的供述,他受贿的钱财不仅用于日常消费、包养情人等开支,还曾用来为自己包装学问、参选院士。 <BR><BR>这个案件令很多院士十分气愤—它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学界最高荣誉真的能够花钱去买吗?张曙光究竟花了多少钱、给了谁? <BR><BR>“张曙光的事情,很多院士生气,我也生气。”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此事,希望此案能查清楚。 <BR><BR>2013年9月11日,针对张曙光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在张曙光2007年、2009年两次参选院士过程中,未收到“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中科院还强调,“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将严格按照院士章程撤销其院士称号,绝不姑息。 <B

“院士”的问题谁有调查权

因贪腐落马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

震动了官场,同时给学术界出了一道难题。东窗事发之前,他两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没能如愿,但根据法庭上的供述,他受贿的钱财不仅用于日常消费、包养情人等开支,还曾用来为自己包装学问、参选院士。

这个案件令很多院士十分气愤—它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学界最高荣誉真的能够花钱去买吗?张曙光究竟花了多少钱、给了谁?

“张曙光的事情,很多院士生气,我也生气。”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此事,希望此案能查清楚。

2013年9月11日,针对张曙光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在张曙光2007年、2009年两次参选院士过程中,未收到“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中科院还强调,“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将严格按照院士章程撤销其院士称号,绝不姑息。

中科院的立场很清楚:希望司法调查能够核实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的说法。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说,张曙光参选时,有过一些关于他学术问题的举报信,不止是他,一些院士候选人参选后,告状信也跟着来了,这些信可能反映了真问题,也可能是诬陷信,不能因为一封信就取消一个人的参选资格,但问题是,到底谁来调查核实更具权威?司法部门可以去调查案件,采取各种手段鉴别,但科学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如果让当事人所在的单位调查,又难以使人信服。

他认为,修改和完善院士制度时,应好好考虑这个难题。他还提醒,处理此类事情,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要被舆论“绑架”而轻率得出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与张曙光同在铁路系统,他并不避讳对张曙光参选院士的反对。他向记者表示,他曾一再向原铁道部领导反映,不要再推荐张曙光参评院士,否则会“丢铁道部的人”。曾任铁道部部长的工程院院士傅志寰也反对张曙光评院士。

张曙光后来“避开”工程院,参选科学院院士。王梦恕至少对十几位科学院院士反映过张曙光的问题,“拉了不少反对票”。

如果没有这些反对票,也许张曙光已经成为院士。

要不要取消部门推荐资格

在张曙光参选中,原铁道部的力挺起了巨大作用。我国的院士没有“申报”,而是推选产生,候选人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是院士推荐,要么走部门推荐。几位院士可联合推荐一位候选人。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以及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等也可作为归口初选部门,推荐院士候选人。

顾秉林院士认为,现在应该进行院士推荐制度的改革。“到现在,‘院士’陷入太多的利益纠缠。”他说,一些部委参与,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院士主要是学术荣誉,最有推荐权的应是学术界。理论上来说,同行院士推荐最为合适。但其中一个问题是,国外选院士主要看学术水平,我国不仅看学术,还要看道德、看学风。学术之外的东西,推荐人未必清楚,要靠单位去了解。

因此,顾秉林认为,院士推荐应是最重要的评选方式,但是怎么与部门沟通、协调,需要研究。

他还建议,针对那些多年来推荐的候选人当选率较低的部门,可考虑取消其推荐资格。

周其凤院士也认为,院士推荐的渠道相对来说没有问题,现在出问题的,可能是在行业、部门、省份的推荐中。“是不是可以只有院士推荐?这是可以考虑的。”

王梦恕院士对此却持迥异观点。他认为,“最好不要院士推荐”。原因是,院士推荐可能带来近亲繁殖,一些人会倾向于推荐本单位的候选人。在他看来,虽然各地、各部委推荐候选人也有问题,但是跟院士推荐不同,起码过程中还要组织几次讨论。

他的建议是,候选人可由各个学会推荐,再到中国科协来竞争。这些学会相对“比较超脱”。

去年,农工党中央的政协提案中,建议取消归口初选部门与省市推荐方式,完全由各学会负责推荐院士候选人。

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科学院和工程院分别征求过意见。王梦恕给他所在的工程院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建议取消工程管理学部—在工程院各个学部中,该学部最为人诟病的是,一些院士同时是官员。2000年工程管理学部设立时,就有不少院士担心它变成“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

他还主张,工程院评选院士时,专业设置要合理,不要“太杂、太俗”。比如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的谢剑平院士,出自烟草专业,当选之后争议不断。谢剑平的老师、已故的朱尊权院士,也是烟草生产与加工技术专家。此外,工程院还有“调料院士”。

王梦恕对记者说,据他所知,谢剑平院士的工作很扎实、品德也很好,“烟草院士”引起争议,背后是学部专业设置的问题。应在国家更为重要的学科领域遴选院士,而现在的学科太多、太杂。

“我自己的感觉,总体来说院士制度是个好制度,包括遴选过程是好的。”周其凤指出,除了客观的学术、道德等标准之外,院士评选难免有人的因素起作用。比如,一位院士与候选人有很大的矛盾,就可能会极力反对,但这不是制度的问题,任何制度都无法去除人为因素。

他以自己所在的化学学部举例说,投票时除了考虑学术水准和贡献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科的平衡,化学的分支很多,大家会考虑不能让院士都集中在一个分支。“平衡”只是开会时主持人会提醒大家,适当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怎么投票,仍是院士自己的权力。

曾宣布放弃参评院士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也公开表示,评选中科院院士的体系,“大体上是比较公正的”。

“见了院士要尊重点”

在院士评选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做过大量探索,评选办法不断修订和完善,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1992年通过,此后每两年修订一次,迄今已改了10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用这句话来形容院士评选并无不当。2010年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在做工作报告中坦言,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如候选人或其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现象等。

在次年的增选中,中国工程院给候选人发了一封公开信,重申要杜绝助选、拉票等干扰院士评审和选举的不正当活动。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庄辉、曾溢滔、秦伯益发现,在公开信发出后,“助选”人员仍不放弃活动,甚至以主管部门的身份向院士“推荐”,继续拉票。4位忍无可忍的院士联名写了一篇短文,题为《我们的心声》。

他们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院士成为某些单位的“学术资源”,或是某些单位领导的“业绩”。有些单位不惜出资“公关”、“包装”。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永丹参加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他呼吁让院士“走下神坛”。他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院士数量很少,项目评审也少,90年代中期,科技经费多了,论证会也多了起来,往往要请几位院士出来,把他们“抬得高高的”,院士在资源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到了新世纪,各个单位就都明白了,原来院士多,有这么多好处,于是各单位在推举院士上,也都热心了起来。科技界的少数擅钻营的人,也看明白了门道,院士增选成了‘小华山论剑’。”

李永丹参加过一个学术活动,组织者在排主席台上的座次时,要请院士坐主席台,问哪一位外宾是院士。恰有一位是一个小国家的工程院院士,就被安排坐在了主席台上,而另一位外宾,是国际上一个大的学术领域的主席,却没有被请上台。开幕式上还强调,台上坐的,都是学术地位崇高的院士和政治地位崇高的领导。

他注意到,那位没坐主席台的国际联合会主席,到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几年,一些跟李永丹同龄的学者当了院士。有一次,他与一位老朋友、新院士开了几句玩笑。过后,另一朋友提醒他—永丹,你以后见了院士要尊重点。

公关可能起到反作用

“有些院士年老了、糊涂了还去管事,这个显然不好,我们是坚决反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对记者说。

袁亚湘也希望破除对院士的盲目崇拜。“你要淡化‘院士’,比如你采访我,你可以介绍我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但是不要动不动就说是‘院士’。”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别说是我们普通的院士,连白春礼这样的科学院院长,都经常被报成‘白春礼院士’。‘院士’最好不要出现在媒体。”袁亚湘说,国外媒体报道会说某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不会写院士等头衔。在国外开学术会议,谁也不会强调你是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会介绍你是哪所大学教授,不会加个“院士尾巴”。

他记得,1996年自己还是个年轻学者,去参加香山科学会议,自己的名字就插在很多院士中间,比如北大的张恭庆院士、中科院的杨乐院士等,没人在意这种事情。但是现在不管去哪里开会,一般都先把院士放在前面,可见风气的变化。

他认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有意把院士的牌子“抬”了起来, 把本单位几个人当了院士当成政绩,花了很多功夫去做工作。要管住的是那些给“院士”称号附加太多利益、把院士捧得过高的人。

“我们这些人,对‘跑院士’的人不齿,见都不见。评新院士时还是非常严格的。反过来说,院士评选上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袁亚湘说。

“公关不见得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可能会打负分。”周其凤告诉记者,公关很多时候会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于院士制度改革,袁亚湘表示,院士们左右不了外界因素,从自身来讲,改革就是要把国内最优秀的、各个学科有影响力的、学问上的确有突破性成果的人选进这个圈子。他觉得,个别院士、个别院士候选人的问题,不能扩大到整个制度上的问题。“你不能因为张曙光的事情来否定整个院士制度。这个逻辑是非常荒唐的。而且他还没选上院士。”

另一方面,袁亚湘强调,一个人能否当选院士有很多影响因素,很多优秀的人才完全具有院士水平,却与这个称号失之交臂。这跟诺贝尔奖总有“遗珠”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袁亚湘强调,更应尽量淡化“院士”这个头衔。“当前的问题,还是需要大家回归自然,淡化院士。”

相关阅读

中国院士制度存致命缺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9569, encodeId=0eef95691d, content=赞同取消,但是取消也有取消的问题,需要找一个更好的方法解决。,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c8f70837, createdName=h2271301, createdTime=Fri May 23 15:45:00 CST 2014, time=2014-05-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5-23 h2271301

    赞同取消,但是取消也有取消的问题,需要找一个更好的方法解决。

    0

相关资讯

上海儿科专家沈晓明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据从美国第43届美国医学科学院年会传来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中国儿科领域入选该院外籍院士的第一人。沈晓明是国际知名儿科医学专家,在发育与行为儿科学,以及环境对儿童健康影响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悉,入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健康和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此次,美国医学科学院共新增选10位外籍院士,其中有

薛宇:杨焕明当选美国外籍院士惹风波,院长亲回释疑惑

   我国著名“XX企业家”杨焕明院士当选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时间舆论哗然,科学界顿时炸开了锅:有没有搞错?兄弟我第一时间发表博文《领域沸腾了:热烈祝贺杨焕明院士入选美国院外籍院士》,表示第一,我很高兴;第二,咱做生信的也挺高兴;第三,恭喜华大;第四,生信是个开放的学科,大家的耐心、宽容度都很高,外行可以写经典教科书,职业忽悠也可以下定义,搞物理的也可以拿化学奖,为

张兴栋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了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也是该院历史上第9名中国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王宁利 教授 2014年4月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14年世界眼科大会上,王宁利教授成功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4月5日,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PaulLichter教授,致函王宁利教授,正式通知他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国际眼科科学院(Academia Ophthalmologica Internationalis,AOI)成立于1975年3月7日,

中国工程院新增51名院士 医药卫生学部7人(附名单)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 姓  名 年龄 工  作  单  位 樊会涛 5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蒋庄德 58

2013年度科学院院士增选53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入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9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予公布。 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3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