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 2014:中国医疗环境下ACS临床路径作用有限(CPACS-2研究)
2014-10-24 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医学论坛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牵头,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实施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2期研究(CPACS-2)发现,在中国医院中应用ACS治疗临床路径,仅能改善少数医疗质量相关指标,其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有限。(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4;7:217-26.) 中国近些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负担迅速且大幅度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牵头,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实施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2期研究(CPACS-2)发现,在中国医院中应用ACS治疗临床路径,仅能改善少数医疗质量相关指标,其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有限。(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4;7:217-26.)
中国近些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负担迅速且大幅度增加。在未来几十年里,与2000~2009年相比,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疾病预计将增加69%。而在<65岁的成人中,超过2/3的死亡和残疾负担源自ACS。中国医疗体系应对这一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但近期研究已提示,中国医院ACS管理的实践与最佳证据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临床路径是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的干预措施,中国卫生计生委已推出300余种不同疾病的临床路径。
CPACS-2研究是一项旨在改善中国医院ACS治疗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从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中国75家医院中推行了质量改进项目,评估ACS临床路径实施的作用。入组医院为每年常规收治>100例ACS患者的二甲或三甲医院,医院被随机分配早干预组和晚干预组,早干预组在收集基础资料后立即实施基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ACC)指南的临床路径,晚更干预组第一组干预12个月后才开始干预。利用来自每家医院50例连续患者的数据评估反映ACS管理的关键医疗质量指标。在第一组干预措施实施后12个月,与第二组医院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过12个月的临床路径干预后,出院时继续服用指南推荐药物的患者比例有显著提高。但对于其他关键质量指标,临床路径并未带来明显改善。
高润霖院士等指出,对罹患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患者,已明确证明可挽救生命的4项主要措施为:快速入院或接受除颤器治疗、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高危患者早期血管造影和PCI、急性期和长期二级预防中适当的药物治疗。“我们需要在中国的医疗环境和卫生政策背景下理解这些结果。这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直接相关。”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中国医疗#
67
#ACS#
56
#长城会#
53
#医疗环境#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