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研究揭秘:为什么男性普遍更好斗,更有攻击性?

2小时前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研究揭示了小鼠攻击行为背后复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下丘脑-杏仁核回路在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在动物世界(包括人类)中,攻击性常常与性别密切相关。

雄性动物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而雌性动物则相对温和。

尽管这一现象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但具体的神经机制仍然不甚明了。

2024年7月16日,顶级期刊《Neuron》发表了一项由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段树民教授和虞燕琴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篇名为“A hypothalamic-amygdala circuit underlying sexually dimorphic aggression”的论文,揭示了小鼠攻击行为背后复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下丘脑-杏仁核回路在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图片

段教授团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视角,即探讨下丘脑腹内侧部(VMHvl)与杏仁核中的特定区域(pSI)如何在调节性别差异攻击行为中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已知VMHvl是与雄性攻击行为相关的关键区域,但其具体的神经回路如何运作仍然是未解之谜。

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假设:下丘脑-杏仁核回路在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病毒工具,能够精确激活VMHvl区域中特定的神经元,以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

图片

实验结果显示,当研究人员激活这些神经元时,雄性小鼠的攻击行为显著增加,而雌性小鼠则未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变化。

进一步的观察表明,激活VMHvl区域的神经元后,pSI区域成为了男性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偏向区域。

为了深入了解下丘脑-杏仁核回路的神经连接,研究人员进行了病毒追踪实验,发现雄性小鼠在VMHvl到pSI的兴奋性连接上更为密集,而雌性小鼠则在抑制性连接上更为密集。

这一发现直接解释了性别在攻击行为上的差异。

此外,电生理记录显示,两性在突触传递特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包括潜伏期、峰值幅度和兴奋/抑制比(E/I比)。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大脑的理解愈加深入。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的神经回路机制,还突显了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生物学基础。

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有其神经生物学的根源。理解这些机制将帮助我们超越表象,从而深入探索行为的科学理解。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性别在行为上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物学视角。

通过这项研究,人类不仅丰富了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期待科研工作者们能够解锁更多关于大脑的秘密,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DOI: 10.1016/j.neuron.2024.06.02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7243, encodeId=ac23222e2430b, content=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9438, encryptionId=8dea11943852, topicName=下丘脑-杏仁核回路), TopicDto(id=74330, encryptionId=0a02e433010, topicName=神经机制)],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Sep 23 14:08:21 CST 2024, time=2小时前, status=0,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推翻认知,我国学者全球首次揭示酒精神经代谢机制

ALDH2催化脑中酒精生成的乙酸盐,是酒精引起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及行为学效应的主要原因。

Advanced Science:暨南大学张力/苏国辉课题组发现运动抗焦虑的新神经机制

前期张力课题组研究成果介绍详见:Mol Psychia:张力团队在运动改善情感认知障碍领域取得连续突破。

Science:听音乐真疗伤!我国学者揭示声音减轻疼痛感背后的神经机制

之前针对人类大脑的成像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音乐引起的镇痛效果有关,但这些只是关联性研究。因此,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探索这种作用背后的神经机制。

Neuron:上海科技大学管吉松团队解析自闭症神经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Ash1l缺失造成自闭症的全新的神经机制,也为携带有Ash1l突变的病人提供了潜在的多个相对特异的治疗靶点。

Cell:薛天团队揭示光感知调控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

大量公共卫生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那么光作为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其是否直接调控血糖代谢?

《Cell》:中国科大揭示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成果提示公共卫生研究应关注新生儿日常的光环境,进一步探索光环境对新生儿大脑发育的影响。

Neuron:揭示信息素调控学习行为的分子与神经机制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肽(Insulin-like peptide, ILP)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参与调节包括学习和记忆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对于使用嗅觉系统来寻找食物的生物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素浓度表征群体密度,而群体密度是对食物供应至关重要的社交信息,所以胰岛素和ILP被认为是调节信息素介导的嗅觉学习行为的候选分子之一。

Neuron:顾勇团队揭示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

生物体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同感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往往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例如,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驶入一团迷雾时,由于路面视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迅速降低,大脑需要立即调整策略,更多地依赖仪表读数、前庭觉、触觉和听觉等其它信息来判断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方向,从而随时做出“是否需要刹车”和“是否需要微调方向盘”等重要决策,否则微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大量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和很多其它

《Cell》发表!研究揭示社会地位下降导致抑郁的神经机制

阐明这种保守的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是预防和治疗此类抑郁症的关键所在。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