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地位低、没话语权?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肺腑之言!
2020-05-10 检验医学网 检验医学网
最近有几位检验界的老师问我检验如何走进临床,如何提高检验科的地位?这个题目很大,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本人水平有限实在不敢妄言,但可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各位专家共勉。
最近有几位检验界的老师问我检验如何走进临床,如何提高检验科的地位?这个题目很大,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本人水平有限实在不敢妄言,但可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各位专家共勉。
目前的现状:确实有一部分检验科主任和检验人员感觉自己的专业在医院不受重视,存在感低,没有话语权,临床抱怨多,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感觉地位低。
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也存在于各个三级医院和公立医院,极少有例外。所以这是一个行业共性问题,是客观存在,不是哪一个科主任能解决的。全国三甲医院检验科的主任们也都在热烈讨论。但我个人感觉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好像检验在医院被人人瞧不起似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这种现象如果在个别医院确实存在的话,或许这个检验科主任应该反思了。
这种讨论基本上都是检验人在自己的圈子内互诉衷肠,发发牢骚,极少有检验界以外的人参加,更谈不上能让院领导或者高层人士参加了,或许人家压根就不认同,认为咱们自己矫情。属于典型的自娱自乐,有种同病相怜的赶脚。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学制问题(5年改4年)、检验医师资格问题(目前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状态)、诊断性报告问题(超声科、放射科都有,而检验没有,准入门槛低啊)、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问题等等。
还有比如近几年临床意义类似的检验项目繁多,大小组合使劲儿开,也不管临床需要不需要,表面上看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搞得临床医生无所适从。比如肝功能试验一搞就是20项,还搞攀比看谁开的项目多,美其名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各项目临床意义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呢?临床真的需要吗?假如我是病人我真的需要这么多检验项目吗?有的检验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说到底还是由于检验报告结果与临床诊断有出入导致医生产生质疑,而检验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临床意识不足,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不能正确解答、解决人家的问题,人家当然不满意了。有时候甚至觉得咱们可有可无,不开检验单照样能看病,不是吗?
我们想想看,如果不是循证医学的需要,不是住院病人的病历需要,医生还会开这么多检验申请吗?也就是说医生可以离开检验,但检验绝对离不开医生。谁主动谁被动?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个人认为还得冷静客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1、地位高和地位低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地位,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高和低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家感觉地位低其实是心里气儿不顺,感觉自己在医院没有话语权,没有被认同感,啥荣誉都跟自己不沾边,委屈,从而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惭形愧。
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要把心态放平,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医院也是一个小社会,行管后勤、医生护士、医技药剂、保安保洁等各个工种分工明确,待遇也不可能相同。
相对于护士和后勤甚至药房,我们不是也自我感觉良好吗?其实也没有那么悲催不是?如果只想着和临床平起平坐,那么这个定位就是有问题的。管理层和临床医生肯定是、也应该是医院的主角,待遇高、话语权重是理所当然的,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就像一个剧团或者剧组,制片人、导演、男女主角肯定是地位最高的,待遇最好的。跑龙套的不要去争,争也没用(当然咱们检验人还不至于沦落到跑龙套的地位)。
记得西京医院检验科有位教授专注于体液形态学的研究,颇有学术成就,威望很高,许多病人包括领导干部都慕名而去,就是为了能得到她亲手发出的尿液检验报告单,有地位没有?有一家基层单位的老师,由于疟原虫形态领域造诣很深,被聘请为国家级学术专家,有地位没有?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尚红主任被评为了院士,这是检验界出来的第一位院士,有地位没有?
所以与其抱怨自己地位低,不如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地位和话语权永远是靠实力得来的。
2、医院几十个临床医技科室,凭什么检验科就应该地位高呢?多高才满意呢?
这是一个整体与局部关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非要去争那个虚无缥缈的所谓“地位”名分呢?如果领导真的问我们:“你到底想要多高的地位?”我们准备好如何回答了吗?
客观的讲,与临床相比我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差距,比如在科研、教学方面我们明显干不过人家。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优缺点,特别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最最复杂千变万化的人,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最最关键的是出了问题以后怎么去处理?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关于检验如何走近临床?如何应对临床?我觉得应该先“走近”再“走进”。检验与临床不是冤家对头,更不是水火不容的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面对临床提出的问题,个人的体会是:
快速反应莫要等,
态度诚恳心态平。
讲究方法和艺术,
把握分寸占主动。
打铁还得自身硬,
努力学习永不停。
成功从来没捷径,
付出奉献多沟通。
走出温室经洗礼,
风雨过后见彩虹。
关于沟通举个例子:有这么一家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同道基本上都不是检验专业学历,手工项目POCT较多,室内质控基本没做,更谈不上参加室间质评,检验质量可想而知。但就是这么一家医院,检验科与临床医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互信度非常高,说明了什么?
答案就是俩字“沟通”,学会沟通非常重要。不仅要学会沟通,还要有积极的效果,与临床达到互信、和谐的状态,建立真诚的友谊。实际上临床是非常需要检验的,许多工作没有检验的参与根本无法开展,我们绝对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有自信。多年来,我们医院好几个临床科室都隔三差五的主动请检验科吃饭,我们感觉很有“地位”,隔断时间我们再回敬一下,很和谐。
检验人真的需要加强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提高与临床对话的能力和水平,这方面必须加强,绝对不能再关起门来只顾闷头做试验了。否则两句话就被问的哑口无言,谁还能相信咱们?哪来的地位?只能让临床更加看不起我们,更加加深人家认为我们是“机器操作工”的印象。
我们检验人的知识结构是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工作需求的,这就需要一是学习书本知识,练好基本功;二是善于抓住临床医生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把问题当做考试的一个知识点去认真对待,不会的立即查阅资料和病历,向同事请教,保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确保让其满意,直至对我们产生依赖,还发愁没有“地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质控。毋庸置疑,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实验室至关重要。记得丛主任说过一句话:质量在我眼里是生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实验室认可、认证等等其实都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就是临床评价。质控图画的再漂亮,室间质评结果优秀,搞了一大堆荣誉和证书,但是没有临床的认可还是不行的。
有些系统误差我们自己还没有发现,临床医生就打来电话说:“我感觉最近的钠离子结果偏低啊,你们是不是查一下?”我一问生化组,还真是电极该换了,但质控结果确实在控。
一次聊天医生说:“我发现你们实验室每周五、周六的血糖结果总是比平时高那么一点点”,纳闷,还有这事儿?一问才知道,周末大家都赶着早下班回家,所以工作效率高,标本放置时间短,血糖结果受时间影响小,神奇不?
另外有些问题不是做好室内质控就能解决的,比如试验前的影响因素,就需要与临床进行充分的沟通,取得理解和信任才行。在这方面科室管理层的重视非常重要。所以,金杯银杯不如病人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医生的夸奖。
最后,科主任要善于把握全局,做好科室内部全面管理、外部协调沟通工作,加强科研立项,和谐临床关系。注意和临床的工作方法,保护好科里自己的同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检验如何走进临床,如何提高检验科的地位?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科主任#
74
#检验科#
62
#三甲医院#
98
#三甲#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