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彻底改变了各种肿瘤疾病的治疗现状。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ICIs,如针对PD-1、PD-1L或者CTLA-1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刺激已灭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靶向作用于癌细胞。
研究显示,干扰CTLA-4和PD-1轴可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且致命性的心血管毒性。关于免疫疗法引发的爆发性心肌炎、致命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报道很多。
免疫治疗过程中活化的T细胞产生大量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和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愈合的来龙去脉←)。Raffaella Calabretta等人对此进行研究确认。
先前的研究表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是一种评估动脉硬化炎症的可靠工具,通过评估免疫细胞的葡萄糖代谢量化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活动并进一步预测肿瘤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纳入20例正在接受ICIs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其中80%患者接受单独PD-1抑制剂治疗,5%接受单独CTLA-4抑制剂治疗,15%接受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联合治疗。作为系统免疫细胞激活的替代标记物,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获取骨髓、脾脏中FDG的摄取数据。
结果显示,ICIs治疗前后测定的骨髓、脾脏FDG摄取无统计学差异(骨髓:P=0.10;脾脏:P=0.02)。冠状动脉非钙化、轻度钙化的SUVmax值在治疗后明显升高,但在中度和重度钙化的病变中没有明显升高(P=0.11)。同样的,炎症性血液标志物CRP(C反应蛋白)在治疗前后也没有显著差异(P=0.39)。
图1.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与钙化相关的动脉炎症活动增加
SUV:FDG标准摄取值
可见,在使用ICIs治疗后,大动脉中FDG摄取的显著增加与炎症活动的增强息息相关,并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增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鉴于骨髓、脾脏中FDG摄取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者推断ICIs治疗后没有显著的髓外单核细胞生成或造血细胞生成。然而,轻度钙化病变的特异性激活表明,ICIs可能对局部的先天免疫细胞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早期接受免疫治疗且状况还比较脆弱的患者。
原始文献: Raffaella Calabretta, Christoph Hoeller, Verena Pichler, et al.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Induces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Large Arteries[J]. Circualation, 2020.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