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Spine J:小于4mm的寰椎椎弓根也可置入螺钉
2014-06-04 佚名 丁香园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有固定技术包括线缆固定、椎板夹固定、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经关节螺钉固定、寰椎侧块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这些技术中,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可以达到100%的融合率,优于其它固定技术。另外,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优势还包括:置钉前不必解剖复位、固定效果更为牢固、避免临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多种置钉方案可用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但均不可避免的涉及椎动脉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有固定技术包括线缆固定、椎板夹固定、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经关节螺钉固定、寰椎侧块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这些技术中,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可以达到100%的融合率,优于其它固定技术。另外,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优势还包括:置钉前不必解剖复位、固定效果更为牢固、避免临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
多种置钉方案可用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但均不可避免的涉及椎动脉沟,研究表明椎动脉沟的高度是决定寰椎置钉成败的关键,一般认为,当椎动脉沟高度小于4 mm时,不适宜应用3.5 mm螺钉,应考虑改用侧块螺钉固定,此类患者约占8-53.8%。如何突破4 mm限制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关心的问题。
近期,中国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郝定均教授领导的团队报道了其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证实在部分椎动脉沟高度小于4 mm的患者中,应用恰当的技术完全可以置入3.5甚至4 mm螺钉,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Eur Spine J杂志。
该研究共包括如表1所示的7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一侧寰椎椎动脉沟高度小于4 mm,4例为新鲜齿状突骨折,1例为新鲜寰椎合并枢椎骨折,2例为游离齿状突,所有患者均主诉颈痛及运动受限,AISA评分见表1,应用CT重建进行术前规划可以确定双侧14个椎弓根中有13个小于4 mm,但所有椎弓根均骨质完整,适合置钉。
术中按标准操作进行显露,以谭明生介绍的手术技术进行置钉。用高速磨钻对进钉点进行去皮质操作后首先用1.5 mm弹性锥扩钉道,以降低破出骨质的风险。然后以2.0、2.5 mm的弹性锥逐渐扩大钉道,再用3.0直径攻丝处理钉道,球探证实钉道完整后置入3.5或4 mm的万向椎弓根螺钉。作者认为应用此种技术可以让寰椎椎弓根逐渐、轻度的扩张以容纳与其直径相近的螺钉,该研究的7例患者均为徒手置钉,同时,作者也提到导航系统或多普勒超声监测技术可能对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有益,可应用于复杂病例。
所有患者在术后都进行了三维CT检查,证实置钉效果满意,随访过程中无神经症状出现,并均在6个月后获得了满意的融合,末次随访时AISA评分6例达到了E,1例为D。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Spine#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