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PNAS: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新型神经胶质瘤分类法

2014-02-20 佚名 生物通

将癌症进行分类可为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隆德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基于EGFR和PDGFRA共表达模块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北京师范大学的樊小龙(Xiaolong F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江涛(Tao Ji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神

将癌症进行分类可为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隆德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基于EGFR和PDGFRA共表达模块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北京师范大学的樊小龙(Xiaolong F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江涛(Tao Ji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神经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癌症,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因恶性程度不同疗效不一,因此有待进一步发现能够显著改善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细胞形态只是细胞骨架重塑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神经胶质瘤进行形态学诊断与其发病机制缺乏密切相关性,有可能大大阻碍我们了解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

神经胶质瘤研究领域打算建立一些可以指导机制研究和治疗的分子分类法。目前流行的分子分类法都是基于对转录组或DNA甲基化组的无偏倚分析,不能预测患者的生存情况,或定义具有显著不同基因组异常的神经胶质瘤分子亚型。在神经起源和神经胶质瘤发病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保守的关键信号通路,研究人员推测或许可以基于围绕这些关键信号通路的基因网络对神经胶质瘤进行分类。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确定了神经胶质瘤中围绕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基因共表达模块(EM)以及围绕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的基因共表达模块(PM),EM包含有29个基因,PM则包括有40个基因。他们将共表达的EM和PM基因作为分类器。基于这些基因共表达模块,研究人员建立了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基于EM和PM表达标签,新的分类法将来自三大洲4个独立数据库的1369个WHO分级为II-IV的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以独立于形态学的方式分为三个亚型:EM、PM 和 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

除了独特的基因组变异模式之外,EM神经胶质瘤与较高确诊年龄、不良预后,以及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成(astrogenesis)基因较强表达相关。PM和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则与较年轻的确诊年龄及较好的预后相关。PM神经胶质瘤丰富地表达少突胶质细胞发生(oligodendrogenesis)基因,而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则富含成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标记。

这一基于EM/PM的分子分类法适用于成人低分级和高分级的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优于现有的分类法可将将弥漫性神经胶质瘤分为具有不同转录组和基因组谱的亚型。这些EM/PM分类器中的大多数,包括神经胶质命运决定控制因子,都未曾在神经胶质瘤生物学中开展过广泛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分类器在小鼠神经胶质前体细胞中共表达,以一种EM/PM神经胶质瘤亚型特异性方式频繁扩增或丢失,导致体细胞拷贝数变异相关的基因表达,促成了神经胶质细胞瘤样本中的EM/PM标记。

这一基于EM/PM的分子分类法未加速寻找新的神经胶质瘤八点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诊断框架。

原始出处:

Yingyu Suna,1, Wei Zhangb,1, Dongfeng Chenc,1, Yuhong Lva,1, Junxiong Zhenga, Henrik Lilljebjörnd, Liang Rana, Zhaoshi Baob, Charlotte Sonesone, Hans Olov Sjögrenc, Leif G. Salfordc, Jianguang Jif, Pim J. Frenchg, Thoas Fioretose, Tao Jiangb,2, and Xiaolong Fana,2.A glioma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expression modules of EGFR and PDGFRA.PNAS  January 20, 2014 doi: 10.1073/pnas.131381411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55508, encodeId=742d18555081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32014428f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NA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4428, encryptionId=f32014428fc, topicName=PNA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08e964, createdName=drwjr, createdTime=Tue Nov 04 06:50:00 CST 2014, time=2014-11-0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15070, encodeId=54a113150e00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a08e4518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胶质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518, encryptionId=0a08e451815, topicName=神经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3eaf430, createdName=bsmagic9132, createdTime=Sat Feb 22 04:50:00 CST 2014, time=2014-02-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11-04 drwjr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55508, encodeId=742d18555081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32014428f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NA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4428, encryptionId=f32014428fc, topicName=PNA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08e964, createdName=drwjr, createdTime=Tue Nov 04 06:50:00 CST 2014, time=2014-11-0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15070, encodeId=54a113150e00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a08e4518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胶质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518, encryptionId=0a08e451815, topicName=神经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3eaf430, createdName=bsmagic9132, createdTime=Sat Feb 22 04:50:00 CST 2014, time=2014-02-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维生素B17能治疗癌症 并不靠谱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近来,有一种“维生素B17能够治疗癌症”的说法在社交网络中受到关注,事实果真如此吗? 维生素B17真的能够治疗癌症吗? 维生素B17治疗癌症早在19世纪就有这方面研究,但之所以没有形成药物,表明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具备形成药物的条件,是否能够对人类的癌症有治疗作用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王兴国:“传言的历史很长,但

Diabetes Care:严重低血糖或与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率较高相关

中国香港学者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临床情况与其临床转归(包括死亡和所有部位癌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严重低血糖与高龄、肾功能不全、血糖控制不佳和癌症亚表现[低体质指数(BMI)、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低甘油三酯(TG)]存在相关性。论文2月10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原文下载】 研究纳入8767例在入组前的12

现在那么多癌症类APP,它们真的有用吗?

智能手机上的癌症APP目的在于防治癌症,或者是帮助人们控制癌症。这有可能改善人们的健康,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些APP有许多的缺点。 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95个针对癌症的手机APP进行了评估,这些APP涵盖四个主要的智能手机平台——苹果、安卓、诺基亚和黑莓。他们发现大多数APP在于提高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占APP总数的32%),紧随其后的是提供有关癌症教育信息(接近13%),还有些APP是为了募集筹

Science:抗氧化剂可能会通过作用于癌症基因的方式诱发癌症

很多人平时都会吃一点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 E 及维生素 C 等,因为大家相信这些维生素的抗氧化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抵御癌症。但最近有一些临床试验却发现,这类能够吸收具备 DNA 损伤作用的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抗氧化剂却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们不仅不能够防癌,对于某些人而言反而还会增加他们的患癌风险。最近,一项颇具争议的研究引发了一系列与滥用维生素相关,而且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PPS:增强抑癌基因功能或可帮助对抗癌症

近日,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遗传因子Grasp(Grp1-associated scaffold protein,Grp1相关支架蛋白),其可以帮助促进P53抑癌基因的功能并抑制癌症发生。研究者说,如果找到方法来维持或者增强这种遗传因子的作用,便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光化学和光生物学科学》(Photochem

Science子刊:揭示癌症、糖尿病新靶点

根据即将发表在2月18日《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直至最近才为人所知作为细胞内复杂通讯网络组成部分的一种蛋白质,也在调控糖代谢中发挥了直接作用。 细胞生长和代谢是在我们的细胞中受到紧密控制的过程。当这些功能被扰乱之时,就会发生诸如癌症和糖尿病一类的疾病。西奈山医院Lunenfeld Tanenbaum研究所的博士生Moha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