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中国免疫学研究正瞄准世界发展脚步

2016-11-15 王佳雯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

中国免疫学研究正瞄准世界发展脚步

 

小到该打什么疫苗,大到肿瘤的精准治疗,可以说几乎所有疾病都与一个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一百多年前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

近日,在由中国免疫学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上,记者观察到,在国际免疫学研究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于四十多年前从微生物学中独立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免疫学,正努力瞄准世界发展步伐。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你能相信吗,我也在玩儿微信。”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理查德·弗拉维尔(Richard Flavell)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理查德通过微信与中国免疫学研究人员频繁的互动,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与中国免疫学家打交道的一个缩影。

“有很多中国科学家曾加入我的团队,我和中国科学家有很长的交流历史。”理查德坦言,许多曾和他共事的中国科研人员回到了中国,并成为了中国免疫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能和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一起共事,我感到很幸运。”理查德说,“现在我的实验室里还有七八名中国学生。”

能进入国际知名免疫学家理查德的实验室,中国免疫学人的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中窥见一斑。然而,早期的中国免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很低。“原来参加国际会议,很少有中国免疫学家的声音,作报告的大都是外国科学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回忆称。

而随着国内免疫学研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上述局面也得以扭转。据悉,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研究队伍日趋壮大,并且高水平论文也在国际上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中国免疫学基础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二的水平。“吴玉章表示,可以说国内免疫学发展不仅“规模发展快”,而且“质量提高快”。

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在生命科学还没有一个领域对人类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些重要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改变了人类的疾病谱、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免疫预防成果的高度评价。

吴玉章称,“免疫学是为人类健康贡献非常直接的学科。”因为这样的特点,它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并得以迅速发展。

当下,虽然相较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免疫学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吴玉章强调,中国免疫学家已具备“瞄准珠峰”的国际化视野,正在与最顶尖的国家做同样水平的工作。

据吴玉章介绍,尽管中国的免疫学理论体系原创性工作还有待积累,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过去都是跟跑,通过十几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我国在个别领域已经在领跑,如突发传染病免疫机制、先天免疫调控新机制、获得性免疫的新细胞亚群和调控机制等”。

理查德在与中国免疫学家多年的交流中,也关注到中国科学研究的公共建设和政府投入在免疫学领域不断增多的趋势,他十分看好中国免疫学的发展前景,“中国免疫学和很多国内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发展态势很好,未来还会变得更好”。

产业与科普仍是短板

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生物高技术被视作免疫学的三座高楼,虽然中国免疫学正瞄准世界前沿不断迈进,但国内生物高技术发展,仍是一个无法与国外发展相抗衡的短板。

吴玉章在采访中坦言,国内免疫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不理想,研发投入十分欠缺。“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2.6亿美金的投入,周期大概在10到15年,而成功率只有10%左右。”吴玉章告诉记者,“高大上”的免疫学研究,常常无法得到企业的支持,他呼吁更多的企业关注免疫学最新研究,以免出现科研成果“曲高和寡”的现象。

同时,公众对免疫学知之甚少也给免疫学科普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很多人的免疫学知识比较匮乏,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合理的保健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身体健康带来了双重影响。”中国免疫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于益芝教授表示。

如今他们正尝试通过科普公众号、科普漫画丛书等形式更好地传播免疫学常识,以担起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很重,希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免疫学知识,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吴玉章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89406, encodeId=bc851889406e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9fa2900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03, encryptionId=f9fa290030a, topicName=免疫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6eba113, createdName=xiaoyeshuang, createdTime=Wed Feb 22 23:08:00 CST 2017, time=2017-02-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Nature子刊:败血症背后的免疫代谢学机理

最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曹励之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蒋建新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唐道林教授的联合团队揭示了败血症背后的重要免疫代谢学机理。他们发现,巨噬细胞的糖代谢模式原来对败血症中的炎症反应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一成果发表于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曹励之教授(左)、蒋建新教授(中)和唐道林教授(右)(图片来源:湘雅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广州医科大

Immunity:我国学者揭示代谢与免疫新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通过构建动物疾病模型,结合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手段,发现胆酸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从而改善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腹腔炎以及二型糖尿病等的发生,揭示了脂代谢通路蛋白参与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Cell子刊:人类第二“大脑”——肠道,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

导语: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和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科学家们试图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精神健康。发表在10月25日Trends in Neurosciences杂志上的一篇综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食欲甚至生物节律,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和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

Cell:3篇文章绘制肠道微生物、遗传、环境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导语:11月3日,《Cell》期刊同时发表3篇文章,解析了肠道微生物、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模式。作为人类功能基因组学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表示,研究遗传、微生物、环境等因素与免疫系统的互作,有助于实现免疫类疾病的个性化治疗目标。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肠道微生物更是备受关注,它与免疫系统、大脑神经、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关系。近

Science:肠炎药物vedolizumab或可治疗艾滋病

导语:近日,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针对肠道炎症的药物可以治疗艾滋病。这项不同寻常但令人激动的研究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它有望为艾滋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手段。近日,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针对肠道炎症的药物可以治疗艾滋病。这项不同寻常但令人激动的研究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它有望为艾滋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手段。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