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Med: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
2022-06-30 August MedSci原创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由于病程长、复发率高,IBD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目前,IBD 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为 10-20%,而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更高。现代社会对IBD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5-氨基水杨酸盐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存在耐药性、肠道菌群失调等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预后。因此,研究IBD的病理机制,寻找治疗IBD的新靶点和药物至关重要。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目前 IBD 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一些西药相比,中药方剂(CHMF)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优势CHMF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的医学特性。中草药因其对症治疗而在IBD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很少讨论中草药配方(CHMF)的优势。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CHMF延缓IBD进行了基础研究,发现CHMF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完整性、减轻炎症、降低氧化应激,从而在IBD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靛玉红与靛红、黄芪多糖、党参多糖合用,以及附子干姜合用,可改善 UC 小鼠的临床症状。所以,此综述侧重于 IBD 治疗中与 CHMF 相关的机制。
中药方剂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目标:
综上所述,阐明复方的物质基础,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质量控制、新药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现代学者基于中医整体观,结合中医理论和生物信息学的谱效关系,阐明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实现了转化。识别药效物质,解释CHMF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然后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进一步建立病证组合模型,研究CMHF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病证结合模型既能体现中医特色,又能得到西医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评价的支持。这是现代中医药研究模式的一种趋势。这样就可以从临床角度、疾病性质、整体复合水平等方面分析CHMF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原始出处:
Yuan S, Wang Q, Li J, Xue JC, Li Y, Meng H, Hou XT, Nan JX, Zhang Q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 overview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mula-based treatment. Chin Med. 2022 Jun 18;17(1):74. doi: 10.1186/s13020-022-00633-4. PMID: 35717380; PMCID: PMC920626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靛玉红#与#靛红#、#黄芪多糖#、#党参多糖#合用,以及#附子##干姜#合用,可改善 UC 小鼠的临床症状,#炎症性肠病#。#黄芪##党参##溃疡性结肠炎#
168
#中医治疗#
79
#炎症性#
122
#Med#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