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14:瑞舒伐他汀治疗可减小富含脂质斑块体积(CHALLENGER研究)
2014-04-06 MedSci MedSci原创
研究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常通过测定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诊断,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其组成可较IMT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冠状动脉事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创新技术,其可从定量水平、形态学和组成方面评估颈动脉斑块。因此,CHALLENGER研究应用MRI评估了日本人群进行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颈动脉粥样
研究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常通过测定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诊断,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其组成可较IMT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冠状动脉事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创新技术,其可从定量水平、形态学和组成方面评估颈动脉斑块。因此,CHALLENGER研究应用MRI评估了日本人群进行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其组成的影响。
研究方法
CHALLENGER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临床研究,在2007年~2010年期间,研究共纳入了52例经超声检查显示最大IMT≥1.8mm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20 mg/dl,且未接受过他汀治疗的日本患者,基线接受MRI扫描后即接受瑞舒伐他汀5 mg/d治疗,在治疗12、24个月时再次接受MRI扫描。测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班块的纤维组织、富含脂质坏死核心、钙化和斑块体积。研究主要研究终点是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后,经高分辨率MRI测量所示的斑块体积及其组成变化。
研究结果
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后共有38例患者接受了MRI扫描。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患者LDL-C水平较基线显著下降46.6%,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时,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无进展。而所有基线期存在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无斑块内出血(IPH)患者,其富含脂质坏死核心的血管壁所占比例在治疗第1年下降了2.0%(P =0.0022),第二年下降了1.3%(P=0.0015)。此外,研究还发现,富含脂质坏死核心体积的减小与患者LDL-C水平的下降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由此可见,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富含脂质斑块显著减小,但对斑块总体积无明显影响。此外,富含脂质坏死核心体积减小的比例与LDL-C水平下降呈线性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他汀降低LDL-C水平对斑块组成存在有益影响。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14壁报:59;J Am Coll Cardiol 2014,63(12_s)]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感谢作者分享
134
#GER#
57
#Eng#
62
#ACC#
65
#ALL#
54
#斑块#
60
#脂质斑块#
75
这个研究终点是不是太软?需要有硬终点才可靠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