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会2012]国际专家解读欧美指南谈房颤防治理念
2012-04-25 王丽 医师报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防治已经成为公共话题。美国新泽西州UMDNJ-RWJ医学院Sanjeev Saksena教授在第十四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表示,自2010年ESC发布“房颤治疗指南”至今不到2年时间内,欧美相继出台或更新房颤相关指南/共识,这既体现了人们对房颤防治的重视,也为医生带来了最新的理念与策略。
在正确临床诊断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医生有可能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在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潜在伴随疾病外,心率和节律控制一直是医生关注的焦点。有关心律转复问题,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规定,并存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选择胺碘酮,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应用氟卡尼、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给予电转复,同时遵循相关建议辅以抗凝干预。而且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其更注重房颤二级预防“上游治疗”,如ACEI/ARB、他汀类药物等(见图)。
Saksena教授强调,为有效预防房颤相关卒中风险,抗栓治疗已成为房颤患者的基本选择。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推荐依据CHA2DS2-VASc评分选择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抗凝药物仍主推华法林。而2011年ACCF/AHA/HRS颁布的房颤患者治疗指南重点更新中明确将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列为Ⅰ类推荐,即作为伴卒中或全身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之外的另一优选抗凝药物。
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DAPPAF亚组和CACAF研究等)均提示,单一方法对房颤的长远期疗效与预后改善有限,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基础上,配合起搏治疗、CATV/PV消融治疗,或同时给予右房起搏和线性消融治疗可更多获益。因此,近年“镶嵌治疗”模式备受关注,如药物+起搏、药物+介入(消融)、起搏+消融等,或可彻底改变现有房颤防治的不利格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专家解读#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