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南方会2012]国际专家解读欧美指南谈房颤防治理念

2012-04-25 王丽 医师报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防治已经成为公共话题。美国新泽西州UMDNJ-RWJ医学院Sanjeev Saksena教授在第十四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表示,自2010年ESC发布“房颤治疗指南”至今不到2年时间内,欧美相继出台或更新房颤相关指南/共识,这既体现了人们对房颤防治的重视,也为医生带来了最新的理念与策略。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防治已经成为公共话题。美国新泽西州UMDNJ-RWJ医学院Sanjeev Saksena教授在第十四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表示,自2010年ESC发布“房颤治疗指南”至今不到2年时间内,欧美相继出台或更新房颤相关指南/共识,这既体现了人们对房颤防治的重视,也为医生带来了最新的理念与策略。
 

    1、诊断/评估共识

    目前有关房颤临床分类已达成共识,主要包括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随着人们对机制研究的深入,房颤不再仅是心脏电活动紊乱,它往往伴随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微血管改变以及内皮细胞重构等。而且,房颤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学异常、生理状态(年龄、性别等)、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肥胖等)、手术及物质滥用/成瘾等多重危险因素相关。如防控不当,必将引发心衰、卒中甚至死亡等严重临床后果。

    Saksena教授介绍,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将详细体格检查/病史问询、心电图、EHRA评分、超声心动图列为Ⅰ类推荐的临床诊断指标。同时建议改用CHA2DS2-VASc评分体系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使用HAS-BLED评分对患者进行出血危险分层。

    2、最新治疗建议

    在正确临床诊断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医生有可能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在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潜在伴随疾病外,心率和节律控制一直是医生关注的焦点。有关心律转复问题,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规定,并存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选择胺碘酮,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应用氟卡尼、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给予电转复,同时遵循相关建议辅以抗凝干预。而且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其更注重房颤二级预防“上游治疗”,如ACEI/ARB、他汀类药物等(见图)。

国际专家解读欧美指南谈房颤防治理念
 
    近年,射频消融在房颤治疗的地位不断提升,新近发布的2012年HRS/EHRA/ECAS“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指出,在有经验的中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Ⅰ类推荐导管消融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见表)。

国际专家解读欧美指南谈房颤防治理念

    Saksena教授强调,为有效预防房颤相关卒中风险,抗栓治疗已成为房颤患者的基本选择。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推荐依据CHA2DS2-VASc评分选择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抗凝药物仍主推华法林。而2011年ACCF/AHA/HRS颁布的房颤患者治疗指南重点更新中明确将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列为Ⅰ类推荐,即作为伴卒中或全身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之外的另一优选抗凝药物。

    3、未来发展模式

    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DAPPAF亚组和CACAF研究等)均提示,单一方法对房颤的长远期疗效与预后改善有限,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基础上,配合起搏治疗、CATV/PV消融治疗,或同时给予右房起搏和线性消融治疗可更多获益。因此,近年“镶嵌治疗”模式备受关注,如药物+起搏、药物+介入(消融)、起搏+消融等,或可彻底改变现有房颤防治的不利格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27377, encodeId=6648192e3770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90220681a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专家解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0681, encryptionId=590220681a0, topicName=专家解读)],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80c5136, createdName=drj2003, createdTime=Tue May 08 01:33:00 CST 2012, time=2012-05-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心电图:携带KCNJ5基因突变的13型LQTS的表型

  2012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4月18-21日)上报告了一项由中国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和美国LIMR & Jefferson 医学院Lankenau 医学中心共同开展的研究。该研究的心电图证据表明KCNJ5基因Gly387Arg突变可能对QT间期产生”修饰”作用;在KCNJ5基因突变Gly387Arg携带者中,未

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聚焦非冠脉领域

 CIT的十年,见证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蓬勃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介入治疗也在逐步走进非冠脉领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风头正劲,我国数万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经皮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SD)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也已露出“尖尖角”……有人预言,介入心脏病学的下一个高潮将出现在非冠脉领域。   顽固性高血压:RSD起步阶段,注重实践与交流   本届CIT在开幕式前安排了

2012HRS/EHRA/ECAS专家共识房颤消融适应证全新推荐

 3月5日《 心律学》(Heart Rhythm)杂志在线发布了美国心律学会(HRS) /欧洲心律学会(EHRA)/欧洲心律失常学会(ECAS) 关于导管、手术消融治疗房颤适应证、技术和预后的2012专家共识,为了协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消融方式,本文特精选其中有关消融适应证的内容以飨读者。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和ACS中将上位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栓工作组的一篇综述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诸多房颤患者中可取代维生素K拮抗剂,并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有应用价值。论文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2012, 59:1413]。   直到不久前,维生素K拮抗剂仍是唯一可用的口服抗凝药,但其存在的诸多限制促使人们引入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型

中国房颤登记研究在京启动

  4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与中国老年学学会联合开展的中国房颤登记研究在京启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朱俊教授出席并主持了启动会,详细介绍了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及中国房颤登记研究的相关情况。   该研究是一项非干预性、多中心、观察性的登记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以及房颤卒中危险分层的分布情况,为建立有效

联用抗血小板药与VKA增加伴心梗或PCI的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

  丹麦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伴心肌梗死或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房颤患者中,抗血小板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任意二重或三重联合均与患者的早期出血率升高相关;在房颤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进行抗血栓联合治疗时应慎重权衡其益处和风险。论文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2012, 59:512]。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