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干细胞立功了!这群科学家找到了重焕青春的方法?

2016-12-16 佚名 生物谷

本周,干细胞疗法新锐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获得2.25亿美元投资的新闻无疑是业内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今日,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论文则再次让火热的干细胞领域升温——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利用干细胞诱导技术,衰老的小鼠竟能重焕青春! 说到干细胞诱导技术,就不得不提山中伸弥教授。这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在2006年,与他的博士生高桥和利一道,阐明了

本周,干细胞疗法新锐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获得2.25亿美元投资的新闻无疑是业内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今日,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论文则再次让火热的干细胞领域升温——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利用干细胞诱导技术,衰老的小鼠竟能重焕青春!

说到干细胞诱导技术,就不得不提山中伸弥教授。这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在2006年,与他的博士生高桥和利一道,阐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他们发现,只需要提供Myc、Oct3/4、Sox2与 Klf4四个转录因子,就足以让成熟细胞穿越“时光隧道”,变回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在医学上得到极大的应用,山中伸弥教授也因此分享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干细胞领域先驱者之一山中伸弥教授带来的技术,有望让科学家们带来返老还童的秘方(图片来源:WSJ)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是加州Salk研究所的一名教授。在详细分析了山中伸弥教授的方法后,他的脑中诞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成熟细胞在这四个转录因子的作用下,能够变回最初干细胞的模样,那么倘若我们降低这几个转录因子的浓度,是否就能把时钟稍微往回拨上几年,让细胞变成几年前的样子呢?如果可以,这是否意味着生物就能返老还童,变得年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他们分离出了小鼠和人类的细胞,并依照他们的想法进行了尝试。实验结果好得惊人——无论是DNA损伤,还是细胞器的缺陷,这些细胞衰老的标记在这四个转录因子的作用下,都出现了显着的减少。换句话说,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这个思路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它有潜力改变衰老的进程。”本篇论文的作者们在文章中写道。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图片来源:Salk)

然而体外实验只是说明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并不意味着它能在动物体内起到同样的效果。为了证明这一方法的潜力,研究人员们又进一步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方法,获取了一批出现早衰的小鼠。这些小鼠衰老得特别快。用人类的年龄做比,它们的实际年龄还在婴儿期时,生理年龄就已经和70岁的老年人一样。

在这些早衰的小鼠中,研究人员注射入了这四种能够诱导干细胞产生的转录因子,并热切地期盼着实验结果。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接受注射的小鼠平均寿命从18周延长到了24周,足足延长了三分之一。这些小鼠的脾脏、皮肤、肾脏、血管和胃部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功能上看,都变得更为年轻。这些器官也能够重新产生新的细胞,进行自我更新。

▲小鼠的多项生理指标都出现了“返老还童”(图片来源:《细胞》)

此外,在正常衰老的小鼠中,这四个转录因子也同样起到了返老还童的作用——它们的肌肉能够再次自我更新,胰脏细胞也和年轻小鼠表现相近。

通过对这些“返老还童”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表观生物学层面上的印记出现了显着的改变。他们相信,这四个转录因子通过预防这些分子层面上的变化,延缓了衰老的进程。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Lenny Guarente教授是一位知名的衰老研究人员,他对这项研究赞誉有加,并认为它“太不可思议了”。与此同时,他也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并强调这个全新的概念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这四个分子能在系统层面影响成年动物的衰老,这非常引人注目,”Guarente教授说:“如果这个发现的确是真实的,那它无疑将会是个突破。”

▲衰老领域知名科学家Lenny Guarente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有望成为突破(图片来源:MIT)

尽管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结果,这项研究离让人类延年益寿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人员们发现,这四个转录因子的浓度直至关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倘若浓度过高,它们就会在生物体内引发大量肿瘤的产生。想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我能预见将来用化合物来诱导细胞重编辑,让人类组织和器官重焕青春的这一幕,” Izpisua Belmonte教授说:“涂抹也好,注射也好,这些分子能够让皮肤、肌肉或骨骼变得年轻。我相信它们有望在10年内进入人体试验。”(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 Fountain-of-youth molecules make mice young again, extending their lives
[2] In Vivo Amelioration of Age-Associated Hallmarks by Partial Reprogramming
[3]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3331, encodeId=48b8163331d8, content=期待真的实现,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Pw2csslt7CukWiabqiblnQAXaDEiaxhu025c3P0XshccTrbvGWBjKvnHIxbK3vqa80P7WGIFuicCFet97TicrNKpgB3TdabxP1vMh/0, createdBy=28851960965, createdName=榄枷檬, createdTime=Fri Dec 16 20:00:28 CST 2016, time=2016-12-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12-16 榄枷檬

    期待真的实现

    0

相关资讯

Nature子刊:干细胞端粒长度需要“刚刚好”

导读 作为染色体的“帽子”,端粒负责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调控细胞分裂周期。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延长端粒长度,实现延年益寿的梦想。但是,最新一篇学术文章却揭示:端粒不宜过长、不宜过短,刚刚好才最有利于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Science聚焦:干细胞在太空,作甚?

导读  伴随着航天航空科技的发展,载人飞船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认知太空。但是离开地球进行太空任务,宇航员们处于失重状态,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变化,例如头晕、心律异常、心脏萎缩等等。除了这些,微重力环境会对干细胞产生哪些影响呢?

Cell Stem Cell:金颖教授发现干细胞自我更新的重要机制

我们的机体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新细胞不断替换特化细胞来维持皮肤、肠、血液和其他组织,或在损伤后修复它们。由于分化细胞通常无法分裂,更新几乎总是由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来完成,它们能够不断地生成新细胞。但是这其中具体的机制至今科学家们并不是十分清楚。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全基因组范围转录因子siRNA文库筛选了参与人ESC自我更新的转录因子,发现一系列对

2016年干细胞的临床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汇总,收藏!

目前,传统的免疫细胞治疗已经在肿瘤治疗方面凸显疗效,而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也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得到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临床成果,但作为目前最复杂的生物疗法,细胞治疗依然有许多的技术难点尚未突破,确切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晰,特别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然是目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在2016年10月份,科技部就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下发了2017年度项目

为何将干细胞送上太空?

失重不仅破坏“飞人”的发型和方向感,还会对培养皿中的细胞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那微重力环境会对干细胞产生哪些影响呢?

CDD:戴尅戎院士揭示IL-12p40在干细胞骨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戴尅戎研究组题为“IL-12p40 impairs mesenchymal stem cell-mediated bone regeneration via CD4+ T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徐佳佳等在戴尅戎院士及张晓玲研究员的指导下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