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Biology:从“搬砖工”到科研项目负责人:科学预测你能否当上PI
2014-06-20 佚名 科学人
对于每一个在学术圈中摸爬打拼的博士生或准博士生来说,生活的最终目标中一定有一项: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成为PI,当上“老板”,是建立自己的实验小组,进行独立研究,打败高帅富,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条件。近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向我们揭示,到底什么样的人最终会变成PI。 这项研究对25604名曾发表过研
对于每一个在学术圈中摸爬打拼的博士生或准博士生来说,生活的最终目标中一定有一项: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成为PI,当上“老板”,是建立自己的实验小组,进行独立研究,打败高帅富,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条件。近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向我们揭示,到底什么样的人最终会变成PI。
这项研究对25604名曾发表过研究论文的作者进行了调查,证明了在学术领域的成功的确是可以预测的。能够从严重饱和的研究人员中杀出重围进化成PI的研究者们,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首先人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成为PI的人在所有科研人员中占据极少数。受调查的25000名研究者中,仅有6.2%的人成为PI。数据显示,从发表文章到成为PI平均需要5-10年的时间——能够在5年之内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凤毛麟角,但若已经在这个圈子摸爬打拼超过10年还没升职,也大概可以认真考虑放弃这个职业了。
受调查的科研人员中成为PI的比例(左)与他们成为PI所耗费的时间(右)。
发表的文献当然是学术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如人们所预期的,发表论文更多且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指某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被引用的频率。)更高的研究者成为PI的几率更大。同样地,发表更多被多次引用文献也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有些PI并未发表过高点数的文章,但他们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数量高达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程度上数量能够弥补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界对学术人员水平的评价中,第一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观点被另一个数据佐证:成为PI和以非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文章的数目几乎没有相关性。
最终会成为PI的研究者与那些最终选择离开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存在许多差距,比如前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和引用次数都相对较高。对于那些成为PI的人,在发表的文章中也存在不同:相对于其他人,花费少于7年时间成为PI的研究者发表的文章平均被引用次数偏低。这意味着,如果发表的文章足够重要,即使点数偏低,也不妨碍研究者成为PI,只是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年。
会成为PI的研究者(红线)和会离开学术圈的研究者(蓝线)在每年每人论文发稿量上的差异。
独立于这些因素之外,研究人员供职的大学会对其成为PI的几率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排名较高的学校进行博士或博士后工作的研究者更容易获得PI的位置,并且成为PI的时间也更早。在排除其发表的文献带来的偏差后,结果依然如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毕竟“牛校”在简历上看起来更有分量。
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长与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排名间的关系。红线:终将成为PI的科研人员;蓝线:终将离开学术圈的科研人员。在“出道”的前五年,最终能够成为PI研究者所在的科研院校排名呈现上升态势。
当然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承认,这样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仅能说明因素间的相关性,不能单凭这些数据推断其中的因果。不过即使如此,对于那些立志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同学来说,文章中的某些结论,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原始出处:
David van Dijk, Ohad Manor, Lucas B. Carey. Publication metrics and success on the academic job market. Current Biology, 2 June 2014;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Biol#
64
#Bio#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