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也要讲究方法
2015-05-11 佚名 FT中文网
不久前,数百名美国加州人闯入州议会大厦,要求拥有不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的权利,他们演绎了一场极为现代的冲突——科学vs观念体系。科学家告诉家长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但许多家长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接种疫苗不安全。这种鸡同鸭讲式的对话已成常态。人们在健康和饮食方面越来越自作主张,而不是相信科学家、医生或政府。伦敦卫生暨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
不久前,数百名美国加州人闯入州议会大厦,要求拥有不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的权利,他们演绎了一场极为现代的冲突——科学vs观念体系。科学家告诉家长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但许多家长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接种疫苗不安全。这种鸡同鸭讲式的对话已成常态。人们在健康和饮食方面越来越自作主张,而不是相信科学家、医生或政府。
伦敦卫生暨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营养学家阿伦•丹古尔(Alan Dangour)表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不要跟他们大讲科学道理。相反,想劝人们作出更好的决定,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决定的。行为经济学已发现多种影响人类消费决定的认知偏见。以下是一些影响人们决定健康和饮食方式的偏见和错误观念:
“‘天然的’就是好的”
当面对复杂问题时,人们往往会采用启发法(heuristic),这是一种务实、简单化的心理捷径(mental shortcut)。常见的捷径之一是使用“天然”、“有机”、“本地”或“顺势疗法”等标签代表健康。反之,“人造的”就等同于不健康的。这种启发法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部分在于它依靠文字。不是人人都懂科学,但所有人都懂语言。
有时天然的确是好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3月宣布,全球最常见的除草剂草甘膦可能会致癌。但多数情况下,天然的并不好。比如,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也在今年3月发表了一个结论,顺势疗法对治疗任何疾病都毫无疗效,附和了2010年提交到英国下议院的一份报告的结论。
此外,伦敦卫生暨热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回顾了50年来的研究成果之后,表示“天然”有机食品并不比其他食物更有营养。斯坦福大学(Stanford)从237项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结论。
“所有‘科学的’研究都是平等的”
事实上,正如尤拉•比斯(Eula Biss)在其著作《免疫》(On Immunity)中所述,医学上的任何单一研究都毫无意义。引用医学研究人员约翰•约安尼季斯(John Ioannidis)的一句话:“大多数业已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是虚假的。”单一研究有可能规模很小,操作不当,或者仅仅是偶然状况下得出的结果。约安尼季斯说:“重要的是所有证据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医学研究的黄金标准是元研究,它集合了关于某一课题的以往研究,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尽管如此,反疫苗者仍引用一份已经撤销的关于12名儿童案例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由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与其他研究人员在1998年发布,他们认为儿童接种疫苗可能引起自闭症。
人们之所以会抓住一项研究不撒手,是因为我们非常不善于权衡数量。我们很难区分出“少量”与“大量”之间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当某一产品显现出“有毒迹象”时人们会恐慌,比如当疫苗中含有汞成分时。但分量才是关键因素。比斯引用了一句毒理学格言:“只要剂量足,万物皆有毒。”(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弃绝自我是有益的”
这种宗教观念在如今的“节食排毒”(detox diets)饮食理念中得到延续。该饮食方式通常需要戒绝一切食物,只食用果汁之类的选定的“天然”产品。事实上,少量食用“罪恶的”食物对健康有利,比如葡萄酒、巧克力和咖啡(咖啡是一种少有的合法、会改变精神、提高效率的药品)。
确认偏见
我们今天关于健康的信息主要来自谷歌(Google)。但是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且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那些能证明他们观念的网站。
模糊厌恶
人们喜欢确定性,但在健康方面确定性很难得到。相关部门不时会改变观点,比如美国政府预计很快将宣布,高胆固醇食物是没有问题的。
在健康问题上,我们不该去追求确定性,而是应该基于概然性来做出决定:给你的孩子接种疫苗非常可能是个明智的决定。但可能性听起来太模棱两可,无法让人放心。
我们的想象里充斥着各种稀奇的、耸人听闻的死法
人们担心恐怖分子、鲨鱼、埃博拉(Ebola)和飞机失事是因为它们具有“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一条信息——比如恐怖袭击——对记忆的启发越多,对我们做决定的影响很可能就越大。事实上,死于恐怖主义的人远远少于死在办公桌前的人。
乐观倾向
耶鲁大学(Yale)公共卫生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乔迪•辛德拉尔教授(Jody Sindelar)表示,吸烟者知道吸烟会上瘾,还会致命,可他们往往相信香烟只会征服和杀死其他吸烟者。一般来说,人们会低估自己的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偏向将病因归结于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基因或手机、辐射等环境因素。个中原因可想而知。
重视眼前的倾向
辛德拉尔说,比起未来,我们更看重眼前,所以戒烟的最佳时机永远是明天。
●提醒:在阳光明媚的日子,给人们发消息建议他们涂上防晒霜。
●预承诺:鼓励人们打赌他们能够减掉多少体重。
●财务奖励:以奖金鼓励人们戒烟。
这些温和的规劝比科学发现更能改变人类行为。在如今这个低信任度的世界,科学与其他多数权威都已被打入冷宫。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这算是策略问题嚒
190
晕啊!什么情况!
139
不是很清楚!
193
有点晕
110
看看
133
这不再是医疗问题而是伦理和认识问题了吧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