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C 2013 朱建华:中国要训练一支很好的队伍来落实RCT执行
2013-08-02 MedSci MedSci原创
第七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于2013年8月2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本界大会由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由韩国血管成形术峰会(TSCI)、香港心脏专家学院(HKCC)、新加坡心脏学会(SCS)等单位支持。本次大会上,MedSci有幸采访到大会副主席朱建华教授。 MedSci通讯员:非常感谢朱教授接受MedSci的采访,我们知道,目前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脑血管、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第七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于2013年8月2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本界大会由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由韩国血管成形术峰会(TSCI)、香港心脏专家学院(HKCC)、新加坡心脏学会(SCS)等单位支持。本次大会上,MedSci有幸采访到大会副主席朱建华教授。
MedSci通讯员:非常感谢朱教授接受MedSci的采访,我们知道,目前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脑血管、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对于这类“复合”病患,您认为治疗策略、病人管理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朱建华教授:形成冠心病危险的因素有很多,就像你刚刚提到的脑血管、外周血管病等,这些其实和冠心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化引起的,在不同的部位,造成脏器缺血。比如糖尿病是血糖的异常,它本身就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这是一个整体的情况,不能割裂开。没有一个冠心病病人单纯的就只是因为冠状动脉的问题,其他动脉没有粥样硬化是不可能的,所以MedSci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在治疗上确实要全面考虑。从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与根本考虑,要从健康人群开始进行预防。而对于发病人群,在治疗冠心病同时,也要尽量控制危险因素,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盐、适当运动、降低体重等),将血压、血脂、血糖等风险因素都控制好,这些实际上对外周血管病、脑血管病等都是共通的。接下来要用一些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一方面要让症状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能够改善预后。所以总得来说,治疗策略上就是要综合防治,有些东西互为因果,要作为综合起来看待。
MedSci通讯员:我们很欣喜的看了CHANCE研究作为国人发起的多中心的前瞻性大型RCT研究刊登在了NEJM上,但RCT开展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纳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多中心研究时各中心协调及来自多中心的数据汇总、保存问题,中国患者临床数据库的建立等,您认为中国RCT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朱建华教授:中国的医疗资源非常丰富,按理应该是可以做很好的临床研究。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目前为止都还缺乏中国自己的循证证据,现在做的研究大都水平比较低,且不太严格。要做真正好的RCT,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好好培养一支队伍来保证RCT的正常执行。当你有个很好的Idea,找好专家来设计方案并不困难,但要保证每个环节,就必须要有一套很好的机制、一个很好的队伍,才能做下去。中国人的随意性太大,不够严谨,有些近似的结果可能也被认为是可以的,这种习惯要克服,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做,一点折扣都不能打。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监控的非常到位,这跟医院的管理类似。我们医院最近通过了美国JCR的检查,它贯彻了一个理念,就是怎样将流程优化,怎样保证好的东西落实到最末梢。如果开头是好的,到了末梢走样,根本不行,所以我认为国内应该训练一支很好的队伍,来落实这件临床研究。中国这么好的资源,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结果来。
MedSci通讯员:许多慢性病研究开始使用复合终点,分析全因死亡等方法;我们注意到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使用,您认为使用复合终点作为研究的目标有什么好处?
朱建华教授:本次会议也专设了预后专场,一些小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带来的替代终点的结果,有时候很难说明这个问题。当你真正在人群中观察治疗方法能不能带来获益时,复合终点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方法,能够真正给病人带来获益,我觉得这是一个将来的方向,特别对临床研究来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QICC#
53
好,很好,非常好
114
#ICC#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