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年终盘点:关注2016年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和沃尔夫奖

2016-12-22 佚名 生物谷

2016年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和沃尔夫奖已陆续公布,在2016年即将结束之际,小编整理2016年各项诺贝尔奖,着重关注各奖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现汇总于此,以飨读者。1、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Yoshinori Ohsumi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2016年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和沃尔夫奖已陆续公布,在2016年即将结束之际,小编整理2016年各项诺贝尔奖,着重关注各奖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现汇总于此,以飨读者。

1、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Yoshinori Ohsumi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以表彰他对细胞自噬机理的发现。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分解自身成分并再利用的过程,其英文词源为希腊语前缀“自我”和“吞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可以分解自身非必要成分,并输送至一个被称为“溶酶体”的机构进行降解回收。当时,学界对此研究非常有限,直到1990年代早期,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定位了细胞自噬的关键基因并进一步阐释了其背后机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主席朱琳。吉拉斯在评价大隅良典的研究成就时表示:“你可以这样理解,此前,溶酶体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垃圾场,在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前,人们知道细胞中存在这样一个机构,但他的研究显示,溶酶体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场,而是一个回收站,它拥有非常复杂巧妙的工作机理。”

细胞自噬机理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人类身体如何适应饥饿和对感染做出反应,此外通过观察自噬基因的变化,也可以对潜在疾病做出判断。“这种机理与常见的老年疾病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我们的细胞里存在损坏的或有毒的蛋白质,那么它们需要被处理掉。如果它们不能通过细胞自噬被分解,长期积累的有害蛋白质就会引发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或者是糖尿病。而过度的细胞自噬,也许是癌症的预兆。所以说,细胞自噬的不足和过量都不是好现象。”

大隅良典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细胞是如何循环利用自身成分,树立了新典范。他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并意识到细胞自噬在饥饿适应、感染反应等许多生理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开辟了新道路。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自噬过程在包括癌症和神经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体内环境中充当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2、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消息,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学奖授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让-皮埃尔·索瓦(Jean-Pierre Sauvage)、美国西北大学的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Sir J.Fraser Stoddart)以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伯纳德·费灵格(Bernard L.Feringa),以奖励他们“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贡献,他们将共同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16万人民币)的奖金。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有关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机器的故事。这几位获奖人开发出了比人类头发丝直径还要小1000倍的分子机器。他们的获奖在于成功合成了各类分子机器,从微型马达到微型汽车再到微型肌肉。正如一位诺奖委员会成员所言:“他们掌握了在分子层面上控制运动的技术。”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据介绍,三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3、201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获得本届邵逸夫科学奖的艾德里安.伯德(Adrian P Bird)及胡达.佐格比(Huda Y Zoghbi)(左)

2016年9月27日晚,邵逸夫奖2016年度颁奖礼在香港举行。来自美国和英国的6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自今年起,每项奖金增至120万美元。

邵逸夫奖由香港已故知名影视巨子邵逸夫于2002年创立,是一项国际性奖项,旨在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授予英国爱丁堡大学布坎南遗传学讲座教授艾德里安·伯德(Adrian P Bird),和美国贝勒医学院儿科及分子与人类遗传学教授胡达·佐格比(Huda Y Zoghbi),以表彰他们发现一类基因和蛋白,这些蛋白能够确认染色体脱氧核醣核酸一种可以影响基因调控的化学改变,幷确立这基因的突变是发育障碍疾病蕾特氏症的主要成因。

他们发现一类基因和蛋白与染色体脱氧核醣核酸(DNA)结合可影响基因调控;后者更确认了这类基因突变是发育障碍疾病蕾特氏症的主因,相关的发育障碍症状在老鼠身上更可被逆转,对由于基因突变引致神经失调的遗传病带来治疗曙光。

基因可以决定人的遗传性状,现时全球有七千种罕见疾病,当中八成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全球儿童患者约有一亿五***,蕾特氏症便是其一。英国爱丁堡大学布坎南遗传学讲座教授艾德里安.伯德发现某些DNA与其结合的蛋白产生化学变化,能够抑制或激活基因功能,他于一九九○年发现MECP2属其中一种,该发现令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与人类遗传学教授胡达.佐格比获得契机,确认该基因发生突变是蕾特氏症的主要原因。

引致蕾特氏症的基因突变只会在X染色体发生,平均每一万名女孩中便有一个患病,由出生到六至十八个月内,其智力发展会倒退,甚至出现强逼行为,患者寿命一般不长。曾经担任儿童医院驻院医生的胡达.佐格比曾接触超过二百位病人蕾特氏症患者,“她们出生时与常人无异,会露出天真澜漫的笑容,会叫爸爸妈妈、会行走、会感受,但突然之间,这些发展逐渐停止,她们病发时甚至不能进食、行走,只会扭搓双手,十分磨人。”

为了帮助这些女孩,佐格比足足花了十六年时间筛选二百个基因,最终于一九九九年找出关键基因MECP2,“当中的基因变异降低蛋白质水平,影响神经元发挥正常功能。”她和伯德的研究小组各自研究出患有蕾特氏症遗传病的老鼠模型,后者的研究小组更发现注入methy1C结合蛋白的活性基因,可使患有蕾特氏症老鼠的发育障碍症状逆转。

两人的研究团队现时正致力研究医治方法,其中伯德提到新兴的“基因编辑法”,利用“分子剪刀”在特定的基因组位置将DNA切断,并进行替换,从而修复缺陷,对于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他表示,“你要一直尝试发掘别人从未发掘过的角度,开拓前人未涉足过的范围,我们永不说绝不(We never say never)。”

4、2016年沃尔夫化学奖

 


化学奖获奖者:基里亚科斯·尼科拉乌(Kyriacos Nicolaou) 和斯图亚特·施赖伯(Stuart Schreiber)。

基里亚科斯·尼科拉乌获奖是因为他开创性的合成出在自然界发现的复杂的有机分子; 而斯图亚特·施赖伯因为他在化学生物学和小分子作为药用探针方面的研究; 2006年,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1939-)与乔治•费埃尔因在“核糖体蛋白合成,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领域中获得突出成就,获得沃尔夫化学奖。3年之后,阿达·约纳特便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也是45年当中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关于沃尔夫奖
1975年R.沃尔夫(Ricardo Wolf)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Wolf Foundation)。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1000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R.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而菲尔茨奖虽有影响,但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而且每4年评选一次,菲尔兹奖有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唯有沃尔夫奖在全世界范围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而且与诺贝尔奖一样每年评选一次,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也不为过。根据统计,沃尔夫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因此在沃尔夫奖在这些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其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奖。

5、2016年沃尔夫医学奖获

医学奖获奖者:C.罗纳德·卡恩(C. Ronald Kahn)和路易斯·C.坎特利(Lewis C. Cantley)。

C.罗纳德·卡恩获奖原因是因为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和/或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信号传输网络;而路易斯·C.坎特利的获奖原因是找到了代谢调节和癌症的发展之间的直接联系,并发现了周围的联系;以前的沃尔夫医学奖获奖者有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和鲁道夫·耶尼施(Rudolf Jaenisch)建立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治疗潜力(2011)。

以上研究仅是小编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和沃尔夫奖,当然2016年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的科学家,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有更多的科学奖获得更多的研究突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28965, encodeId=516119289653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f2c95295a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邵逸夫#</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5295, encryptionId=3f2c95295a2, topicName=邵逸夫)],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83a4244, createdName=swallow, createdTime=Wed Feb 15 15:37:00 CST 2017, time=2017-02-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14897, encodeId=e9e2151489e0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209489541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年终盘点#</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8954, encryptionId=6209489541d, topicName=年终盘点)],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4a0d10697935, createdName=ms9833124466084992, createdTime=Sat Dec 24 06:37:00 CST 2016, time=2016-12-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2-15 swallow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28965, encodeId=516119289653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f2c95295a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邵逸夫#</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5295, encryptionId=3f2c95295a2, topicName=邵逸夫)],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83a4244, createdName=swallow, createdTime=Wed Feb 15 15:37:00 CST 2017, time=2017-02-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14897, encodeId=e9e2151489e0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209489541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年终盘点#</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8954, encryptionId=6209489541d, topicName=年终盘点)],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4a0d10697935, createdName=ms9833124466084992, createdTime=Sat Dec 24 06:37:00 CST 2016, time=2016-12-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奖获奖更佳年龄分布

1901年以来到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或医学奖共颁奖325次,共计有590人次获奖,那么这些获奖者在获奖时的年龄分布有何规律?究竟何时年龄段获奖人数最多?即不同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最佳年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1 平均年龄1901-2016年诺贝尔奖当中的物理/化学/医学奖的颁奖次数与获奖者以及平均年龄统计结果见表1。表1 1901-2016年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

王晓东: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今年的诺贝尔季节在本月三号以生理和医学奖的宣布正式拉开序幕。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诺贝尔科学奖是三项,每项获奖者不超过三人。 就在诺奖宣布的整整三周以前,我的博后导师戈德斯坦发表一篇文章,以绘画艺术常见的一个画框三个物体的表现方式,讲述科学大奖多授予三人的道理。除了调侃性地讲述西方文化对数字三的执迷: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到独立的司法,立法,和行政;甚至垒球的三振出局; 说

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Yoshinori Ohsumi的自噬研究情怀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17:30,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因发现自噬(autophagy)的机制而获得此奖。 Yoshinori Ohsumi的研究发现开启了科学家揭示细胞循环自身内容物的新纪元,他的研究发现为理解许多机体生理学过程中自体吞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机体如何适应饥

10条黄金法则教你如何获“诺贝尔奖”:CRISPR未获奖

导语:本以为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后,小编就可以安心过(养)节(膘)了。但自去年起,颠覆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就开始出现在了化学领域的预测名单中。一直跟踪CRISPR新闻的小编不得不再次打开诺奖官网,等待惊(加)喜(班)的到来10月5日,2016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Jean-Pierre Sauvage、美国西北大学的Sir 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格罗宁

诺贝尔奖是怎么火起来的?

相信关注科学的你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刷了屏。如果说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科学奖项,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从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就可以看出,诺贝尔奖已超越了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可是,诺贝尔奖是怎么火起来的呢?▲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博士希望能用自己的财富来表彰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体(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这个故事还要从1888年说起。当时,一家法国报纸刊登了阿尔弗雷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