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90后中医: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2017-11-16 杜绍斐 杜绍斐
「你给病人开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吗?」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面前的90后中医石琦被激怒了。「说马兜铃酸致癌,那是在西医标准下评判中医,根本就是耍流氓。」他用手指敲击着桌子,大声反驳国际权威杂志的科研论文。同一时间,一份被指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清单,正在互联网上流传。这份清单中,马兜铃、细辛、朱砂莲、汉中防己等几十种中药材全部在列。中成药里,治疗咳嗽的「止嗽化痰颗粒」、「润肺化痰丸」、「复方蛇胆川贝散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面前的90后中医石琦被激怒了。
「说马兜铃酸致癌,那是在西医标准下评判中医,根本就是耍流氓。」他用手指敲击着桌子,大声反驳国际权威杂志的科研论文。
同一时间,一份被指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清单,正在互联网上流传。
这份清单中,马兜铃、细辛、朱砂莲、汉中防己等几十种中药材全部在列。中成药里,治疗咳嗽的「止嗽化痰颗粒」、「润肺化痰丸」、「复方蛇胆川贝散」,以及治疗胃病的「胃福颗粒」也全部被认为含有这种物质。
但在清单之外,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究竟是否致癌,尚无定论。
这已不是中医第一次被指责。
2008年,网络媒体「家庭医生」报道有婴儿服用中药「六神丸」后死亡,这条信息在后来被不断引用;
2015年,一名澳大利亚华裔儿童在接受「拍打疗法」治疗过程中死亡,虽然酿成惨剧者并没有医师资格,但舆论仍将焦点放在中医上;
2016年,演员徐小婷罹患癌症后,并未化疗,选择接受拔血罐、手指扎针等疗法,却依然没能挽回生命。网络上有声音将责任完全归于中医。
然而,争议漩涡中的中医,却是国人在生活中无法绕开的话题。
北上广三座城市,每一个社区卫生中心里,医生开具最多的便是中药,2016年销售数字达到82.5亿元。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高达7866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1/3 —— 一个中国人为治病花掉的每3元钱中,就有1元用在中药上。
细小的中药药片催生出巨大财富。
全国有64家中药公司达到上市规模。其中,经营冬虫夏草的康美药业在2017上半年,净利润便达到21.52亿元。但与此同时,美国科学期刊「细胞」杂志却发表论文,称冬虫夏草并不具有其主打的抗癌功效。
而身处舆论与金钱风暴中心、每天面对患者的,则是那些一线中医。
在全国,5万家各种级别中医院,拥有100万张住院床位,每年有9亿人次通过中医问诊。给这些病人提供诊疗的,则是全国45万中医。
此时坐在我面前的石琦,正是全国45万中医之一。
「你们认为中医是科学吗?」
这是大学第一堂「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课,老师说的第一句话。
戴眼镜的男生大声应和:「是科学!」,坐在他旁边玩手机的石琦没吱声。
在中医大学念书,只是因为他高考物理52分。惟二的选择中,还有一所非211理工类高校。物理不好的他,选择学医。
开学后,他拿到一本棕色的「中医基础理论」。书上写着「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心属火」,石琦觉得有意思,但没找到这些描述的根据。
「中医基础理论」只是开始,石琦的中医课程并不轻松。
开学2个月,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参加医院跟诊。高中就被老师说不够聪明的石琦,想在大学里笨鸟先飞,也报名参加。
诊室里站满各年级的跟诊学生,大一学生只有4个,老师只顾着诊病,偶尔跟高年级学生交流两句,根本顾不上石琦。没有专业知识的他看不懂老师的药方,也不敢问老师问题,害怕露怯。
在他眼里,跟诊还是有收获。
面对一个脖子疼得动不了的颈椎病病人,老师切完脉用拔火罐和放血进行治疗,病人疼痛马上好转。老师又开了几副药,就让病人回家了。
那是石琦第一次相信中医真的能治病。
对中医产生了好奇,石琦在没课的时候去图书馆,想看看中医到底怎么治病。他发现「中医基础理论」上那些难懂的理论,都是根据时令、节气、以及人体生物钟推导得出,甚至与「易经」也有相通之处。
升入高年级后的中医课程,更不轻松。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的临床应用全部要学;方剂学的汤头药诀全部要背,这是以后从医开药方的直接来源;刺法灸法学、推拿学要记下人体穴位,不认清就没法学针灸;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全部拥有自己的中医理论,也要一一学习;中医之外还要上西医内科学,为中西医结合打基础。
这些课本教材动辄上千页,考试画重点一画就是整本书。石琦期末拿到80多分,戴眼镜的男生拿了90多分。老师说石琦「悟性」还差点,他问悟性是什么,老师也说不清。
而在人类疾病中最难被攻克的肿瘤上,中医西医的矛盾出现了。
老师让学生们就中西医治疗肿瘤的不同治疗方法辩论。他加入支持中医一方,和对面支持切除和化疗的同学吵了半堂课,双方都不认输。老师最后给出结论:根据临床经验,具体还是要看病人体质。
在石琦看来,老师只是在「和稀泥」。
漫长的7年本硕连读结束,考试总能拿到80多分的石琦进了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在推拿科做医生。
听说他做推拿科医生,高中同学问学中医的怎么去按摩馆工作?石琦敲着桌子解释,中医也有推拿科,能治颈腰椎病、中风、内科、失眠、甚至帕金森综合症。
不过这些病症,和他暂时还没什么关系。
年轻医生并不负责门诊,他的工作只是对病人进行查体、安排治疗、以及看老师诊疗病人,光是上学时学过的切脉,就重新又学了好久。
没有病人相信石琦,他有时会向病人提一些多吃芹菜之类的食疗建议,但病人一定要再问过他老师,才敢采纳。有个50多岁颈椎病男人一进治疗师大门,看到石琦就问:能不能让你老师来?
石琦崇拜在医院的老师,爱向别人炫耀自己是全国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的弟子。
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老师,脱了白大褂就是一身运动服,早上围着医院跑步。坐诊时对病人柔声细语,对石琦要求却很高,还给他列出书单让他下班去看。
虽然病人不相信自己,他还是会在预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曾有一个腰椎病严重到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排队等候门诊,石琦预诊时告诉他,中医没办法让他减轻痛苦,劝他转去看西医。
病人不信,忍痛咨询过门诊医生后,当天湿着裤子就去看了西医。石琦感觉自己在医学上的判断还可以,开心了一天。
但开心总是短暂的。
一直对自己切脉功力不自信的石琦,突然听药房的同事说,内科有个医生,切脉只是把手搭在病人手腕上,无论病人脉搏如何,开出的药方几乎全部是书上的经典药方「止咳一号」、「化痰一号」。石琦顿时感觉,自己在切脉上下的功夫都白费了。
背了7年药诀的他还发现,现在的中药材受农药和化肥影响,功效不如从前,很多同事的应对方法,只是单纯加大剂量。
让他无奈的,除了行业内同事的不认真,还有患者的不理解。
很多病人拿中医当作治疗肿瘤的救命稻草。和发现肿瘤便要切除的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是「人瘤共存」,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肿瘤切除手术,可以让病人携带肿瘤生活,缓解痛苦,延长生命。但很多病人看到治疗方案,就怀疑中医会耽误自己病情。
更让石琦想不通的是:老师的挂号总是被病人抢光,为什么收入却还不如一些针灸科的年轻医生高。
他向老师提议,退休后可以去私营医院坐诊。老师告诉他,早就和医院定下,退休后会被返聘,因为认真的青年医生越来越少,自己不能去外面的医院。
但石琦还是在为自己收入发愁。
每月月底,科室会让医生自己计算工资。石琦算了一下午,计算器上显示出6582.43这个数字。
生活质量不仅比不上那些创业的同学,甚至比不上在小医院工作的同学,更想不出什么时候才能买房买车,和女朋友结婚。
他还隐隐听到流言,说医院效益在下滑。除了肿瘤科、针灸科几个科室,其他人很可能要降工资。
石琦还在上班时看到过医闹。
即使是全院最受重视的肿瘤科,也经历过一个病人家属的大闹,她指责医院耽误自己丈夫病情,是杀人犯,一边坐在地上大哭,一边要求医生偿命。
那天石琦向老师说这件事,本来想问老师有没有遇到过医闹,最后还是忍住没问。
身边同辈的年轻医生,不断有人离开医院。
一个为了做医生考了3次研究生的朋友,进入医院半年便草草离职,有一口流利英语的他在外企找了份医药代表的工作,入职月薪便是现在的2倍;还有个同门师姐,已经入职5年,突然辞职,靠丈夫关系做了公务员。
做中医还不是同学中工资最低的。一个留在中医大学当老师的师兄,现在每月只有3000元工资。
聊起现在学生水平怎么样,师兄说:「跟咱们一样,高考成绩不上不下,过两年就得有人开始混。」
石琦有些尴尬。
但石琦不知道的是:
2016年在北京的理科平均录取分数,北京中医药大学仅为627分,远低于678分北京大学的录取线。也是在那一年,全国36个高考状元,无一人选择学医,更别提中医。
而香港地区,学医的高考状元占到7成。台湾地区最近50年的高考状元中,报考医学的人数最多,达到10个。
另一方面,虽然中药市场规模突破万亿,但利润有多少进入正规医院,投入中医医学研究却无人知晓。
「中医」只有一种办法赚到钱:各大地方台卫视播出的虚假广告中,多是假冒「老中医」贩卖的药品;今年被捕的江湖医生萧宏慈,是以中医「拍打疗法」作为赚钱手段;而曾经以「中医」身份开讲座诈骗的张悟本,也把与医学无关的骗术和中医硬扯上关系。
「中医药」市场一片繁荣,但让中医的名声更差。
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十几年如一日反对中医,一篇「我为什么反对中医」的文章,从2006年登出,直到如今还在互联网上被人传阅。
知乎关于「有人说中医中药是我国最大的伪科学,你们怎么看?」的问题下,1185条回答中赞数最高的,全部是质疑中医的声音。
当人们热衷于比较中医、西医孰胜孰劣,中医存废的声音争吵不休时,却并没发现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那些真正坚持中医研究,用中医治病救人的一线医生,却仍在为生存奔波。
他们没有回报,也未得到尊重。
毫无疑问,中医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下显得稚嫩无比。断代,贫穷,动荡,让这门基于经验传承的古老学科在应当发展现代化的时,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
有人说中医的生命力来自古老的历史,但实际上,它的生命来自于那些仍然在中医院守望的一线医生。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她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经历380次失败,才成功提取青蒿素,寻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救回数百万人性命,并受到权威医学认可。而她成功后依然没有得到关注,既不是博士,也没有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头衔。她只是一个一线医生。
曾经默默无闻的她,也正如现在默默无闻的一线中医。
9月21日,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大学名单,其中有6所中医药大学。而在此前,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列211之中。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专门提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国家教育层面对中医的重视,已经显现。
中国每年投入在中药现代化和临床研究的总经费,也已经达到30亿人民币。
但比这些数字更重要的是:
即使没有可观的收入,没有学界的尊重,仍有45万一线医生在舆论的风暴中坚持这项事业,守望着中医在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也许并不能确定中医能否在未来证明自己,但寒夜中的微光,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守护。
10月底的一个晚上11点,在门诊加班两天一夜的石琦脱下白大褂,走出医院,才发现女朋友埋怨他不回家的微信一直没回。
他犹豫了一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
「过些日子就好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