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可以让“外滩踩踏事故”悲剧不再重现?
2015-01-01 李俊慧 创事记
文/李俊慧 逝者应安息,生者当反思。 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而不是趋之若鹜。 2015年第一天,上海传来噩耗: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 事故原因已开始调查,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关数字可能还会变化,与其抱怨、质疑是否存在瞒报,或许反思已有的技术或应用能否发挥“能量”,防范此类悲剧的不
逝者应安息,生者当反思。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而不是趋之若鹜。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2人受伤。
事故原因已开始调查,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关数字可能还会变化,与其抱怨、质疑是否存在瞒报,或许反思已有的技术或应用能否发挥“能量”,防范此类悲剧的不断重演。
那么,在越来越多的公共突发事件中,尤其是人为公共突发事件中,互联网或大数据能否发挥“正能量”予以预防呢?
首先,所有“踩踏事故”发生是一瞬,但是过程是分阶段的。不论是早些年“北京密云灯展踩死挤伤游人特大事故”,还是现在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事故的发生是一瞬间且难以预料的,但是,人群聚集的过程却是渐进的。
现在说起来,可能有点“马后炮”。但是从渐进的过程来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特定时段、特定地点,以及源源不断的人群,人群中有的人是自发聚集,有的纯粹是“凑热闹”。
不论什么原因人群在特定地点或区域不断聚集,经历“走的慢-走不动-退不出去-失去控制-发生意外”等多个环节,其中,在最初的“走的慢”的环节中,不让新的人群再聚集,加快已聚集人群的疏散,应该还是有可控的机会。
其次,在4G普及的当下,手机基本已成随身携带的“必备品”。从手段上看,不论是交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设备,还是人群中人人携带的手机等通讯设备,不论是通过短信群发,还是基站服务人群数分析,抑或基于地理位置的大数据挖掘,理论上存在一种可能,当单位平方米上人数或手机数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就极易发生意外。
那么,也就有一种可能性,在人群聚集的过程中,按照发生意外的概率大小,形成多个风险提示等级,通过短信或微信以及其他互联网应用,向人群中的个体陆续发出安全提示或预警呢?
发送范围可以特定地点为圆心,按照一定的半径值,对所有区域中心的人群及外围人群分级进行风险或预警信息发送,引导外围人群避开聚集,对已聚集人群进行有效疏导。像深圳的大小梅沙早就有类似的预警体系。
事实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踩踏事故”时有发生,原因各有不同,但过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提示内容而言,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将所有已发生的事故做分析,形成一套分级内容提示体系,让提示内容更具警示性。比如,当你处于特定地点范围内时,你的手机就会开始分级向你提示风险等级及危害影响,并配上历史上发生的事故内容。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这些提示和内容,可能会让你改变主意。
因为就像本文开头所言:“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而不是趋之若鹜。”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很多“踩踏事故”的发生地,并不是天天发生意外。如何有效平衡民众的公共空间自有选择和人身安全保障,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儿,如果管理部门限制太死,则会被民众认为“管理手段简单粗暴”、“限制权利”,如果管理部门过于放松,又会被认为“疏于管理”、“漠视安全”。
在各类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能用移动互联网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理论上也能让技术和应用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只不过,在现实面前,你会发现看着是一个“事故”,往往牵涉到部门可能会很多,这个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应该由谁或哪个部门来负责此事?
(李俊慧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其它一些评论:
突发事件,就在于它发生前、中和后的不可预知性。尤其是在发生的过程中。但就像前面所说的,通过大数据、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科技手段,我们人类至少在突发事件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即事前和事后进行了有效地干预,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和减少事件发生后的损失,这其实已经是在利用科技的手段来降低突发事件的突发属性。
日本警察如何处理这类事件?
日本的警方是如何采取特殊的措施,避免此类踩踏惨案的发生。
2001年7月21日,日本兵库县明石市举行了夏季烟火大会。当夜8时半许,在烟火会场前往朝雾车站的天桥上,两股人流出现合流导致踩踏事件的发生,最终有11人死亡(10岁以下孩子9人,70岁以上老人2人)。
这一大惨事震惊了日本列岛。经过司法检证,警察的配置警力时过去侧重应对暴走族,而轻视了交通疏导,遗族因此起诉明石市政府和警察署,包括明石市副市长、警察署长在内的干部遭到起诉,现场的12名警察有的被判刑,有的遭到简易起诉。市长冈田进裕也在当年引咎辞职。
这一事件之后,日本国会修改了《警备业法》和《国家公安委员会规则》,在警察业务中,除了常驻警备、交通诱导警备之外,新增了“杂踏警备”(踩踏警备)。
其实,各地警察署除了新设“踩踏警备”部队之外,还新设了一支特殊的“心理诱导部队”,称为“DJ警察”。在东京警视厅,这一支部队隶属于“警视厅警备部广报系”,其职责是在人流众多嘈杂的地段,使用巧妙的语言,疏导人们焦虑不安的心情,引导人们遵守交通指挥,避免出席拥挤和踩踏事件。
东京的涉谷车站前,一直是日本年轻人最喜欢集聚的地方。2013年6月4日深夜,日本足球队与澳大利亚队战平,赢得了世界杯的出场权。在足球酒吧里看球的年轻人狂奔到涉谷车站前的十字路口狂欢,一下子聚集了3万余人。
涉谷车站前当时的现场情景
面对人山人海,警视厅警备部第9机动队的一名男性DJ警察,站在高高的指挥车上,不断地通过高音喇叭向狂欢的人们陈述以下的话语:“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对大家发火。我们都是日本队的队员,请听一听队员的话好不好?让出左边的道来,一二三,往后退1米。对了,就这样,很好。”“大家都是球队的12号选手,我们要像我们代表团入场一样慢慢地往前走。如果大家有什么碰撞受伤,即使我们参加了世界杯,也会成为遗憾的事。”“大家可能认为警察都是一副恐怖的脸,其实我们的心中也在为日本队的出场感到欢欣鼓舞。”
在这位20几岁的DJ的警察的诱导下,几万人狂欢的恐怖场面立即安静了下来,并听从指挥,让道、排队、缓行。结果,整个晚上,现场没有一个人受伤,也没有一人喧闹而遭逮捕。
这名DJ警察因此走红,并受到了警视厅总监的特别表彰。各地警察学校随后组织DJ警察培训班,请这位警官当老师。警察厅也下令各地增加DJ警察人员,强化现场的心理疏导。
警视厅一直没有公布这位可爱的DJ警察的姓名
这位DJ警察的成功,还凭借了一个工具,那就是高架指挥车。在集会游行现场或交通要道,DJ警察就是站在这样高高的指挥车上,一方面居高临下监视人流的变化并随时加以语言疏导,另一方面,也可指挥地面警察及时处置险情和斗殴情况,变更现场的路障设置,疏导交通。
日本警察除了这一支特殊部队和高架指挥车之外,在任何的聚会现场,一定会设置一个特别通道,以保证有人晕倒受伤之后,救护和警备车辆的及时进出。
日本警察的上述做法,也许可以给中国的警方提供一点参考。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大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107
希望这个事件能推动IT的发展
142
大数据关键要接地气才有效。上海的互联网水平这么差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