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诺奖得主、院士把脉未来医学发展趋向
2014-04-28 佚名 生物谷
春风拂面、桃红柳绿的北京,日前迎来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众多国内外专家,他们汇聚在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上,共同把脉未来中西医药学的发展趋向。 “个性化医学”时代将来临 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不久前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因为她的母亲及姨妈都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此举是为防患于未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举此例说,其实家人有这样的病史不见得她就一定会
春风拂面、桃红柳绿的北京,日前迎来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众多国内外专家,他们汇聚在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上,共同把脉未来中西医药学的发展趋向。
“个性化医学”时代将来临
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不久前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因为她的母亲及姨妈都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此举是为防患于未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举此例说,其实家人有这样的病史不见得她就一定会得此病。如果是人生远未开启的十六岁花季少女,忽闻可怕的信息并作出如此决定,将对其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事实上,整体人群患乳腺癌的几率是15%,其她妇女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
他说:“未来我们将去理解基因及其变异的一些规律,然后通过技术管理所发生的变异,更好地为了人类的健康改进或干预基因,真正解决每一个人的疾病。许多相似的疾病如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其治疗方式反应却不相同,同一病种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同一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或分子基础其实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相似或同一种疾病可以根据其分子特征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类别。”
切哈诺沃认为,在治愈疾病方面,今后必将进入“个性化医疗”新时代,疾病治疗方式上“以一概全”的时代将结束,未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分子谱及突变信息度身定制,而了解发病机制将能够推动新药的发展。个性化医疗的特征表现为:首先,以技术发展为标志,使个体基因测序和数据处理变得快速(几个小时内)且实惠(小于1000美元);其次,具有新型特定疾病的分子标记、药物靶标的鉴定和特征描述;最后,可设计出能够调节这些靶标活动的新型且基于致病机理的药物。
“个性化医疗”可谓一座巨大的有待探索的金矿,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意味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方面将在科学研究发展和教育的方式上做出改变,交叉学科在许多方面将主导并取代传统以学科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将伴随复杂的生物伦理学问题,大量人口的详细遗传信息唾手可得,隐私保护成为相关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药品申请专利说“不”
也许科学家研究的初衷并不是无休止的追求利益,但在现实中,如果没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保障作为后盾,大部分医学研究只能是痴人说梦。或许正因此,专利保护一直被看作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重要保障。那么药品是否应该申请专利呢?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开门见山地回答:“不!专利的必须性往往给医药研发工作带来禁锢,而且还会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
他说:“由于从医药研发到最终投放市场的成本极高,因此医药产品一直是倡导专利的‘典型代表’。但是,近些年来意大利医药产业的一项自然实验使我们对医药产品创新是否真的有必要申请专利产生了质疑。1978年前,意大利禁止医药申请专利,事实上这并未对其医药产业造成致命性打击,当时它是世界上第五大药物生产国,而且药业非常有利可图。尔后,最高法院强制实行药物专利,但此举并没对医药产业的创新和规模带来太大帮助。”
“创新具有连续性。每个创新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基于前面的基础之上有一些新发现,如此积累起来才促进了更大的变革。而研究工作是互相补充的,集纳每一个研究的观点会加大新发现的可能性。而如果有人申请了专利,迫使其他人很难使用之前发明的知识进一步创新,便减少了新发明的可能性,阻碍了创新的脚步。模仿并不一定对发明者有害,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引导下一轮创新。最初的发明者未必能够预测到后续更多的新进展。所以,专利保护并不像所想的那么有价值,在鼓励创新的过程中也不是那么的必要。”
那么,如何分担研发过程中的成本?马斯金指出,可以允许医药开发者应用公共资金做研究,之后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还可以让开发者支付临床试验的费用,如果有人想把新药推向市场,须交其中一部分的费用,补偿开发者在研发过程当中的付出。这样,临床试验的成本就可以被销售这些药品的人分担。
中西医正走向交融互补
流感,包括禽流感,历次大规模的暴发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而常用的西药像达菲、奥斯他韦的储量只够几百万人使用,而大量服用这类药物易出现耐药性。不久前,中药对抗新甲流的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著名刊物《内科学年鉴》上,研究显示,在安全性方面,中西药效对比没有显着差别;在治疗费用方面,西药组每天花费276元人民币,中药组仅80元。国内外媒体对此反响热烈,认为这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分享这项成果的经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总结道,在过去几千年中,传统中药被认为对流感有疗效,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科学的方法验证。因此,在与国际医学界交流时,首先注意到在思维方法上取得相互认同,比如用统计学的方法揭示共性,进行药效评价,以引起共鸣和承认。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对中药的机制从试验研究到临床进行探索,找到与国际医学界共通的语言诠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认为,现代西方医学关注微观,通过细胞病理学等方法诊断,用化学药物治疗,很多药物难免有副作用;而中医的理论具有平衡、流通和正气的特点,更多从宏观和整体出发,通过对病人的一些表征、体会诊断,采用天然中草药治疗,副作用较小。因而,中医与西医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交相辉映。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竺认为,中西方医学的目的都是最大程度的保护健康,应当逐步突破两者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运用现代西方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加快传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发挥传统医学在生命观、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为现代西方医学提供更多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手段。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汇聚,不仅会让我们比单纯应用其中一种获得更好的疗效,给更多的人带来福祉,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或可开启一扇通往更为广阔天地的大门,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把脉#
60
#医学发展#
62
#诺奖#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