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13]葛均波:探寻从机制上防病 我国基础研究还需加强
2013-05-24 OCC2013 OCC2013
2013年5月24日上午葛均波院士做了“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葛院士向大会汇报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方面作用的研究成果。经典的血管炎症损伤学说的理论,人们常常关注免疫炎症的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但是葛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10多年前开始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单核巨噬细胞的上游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DC是体内专职抗原
2013年5月24日上午葛均波院士做了“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葛院士向大会汇报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方面作用的研究成果。经典的血管炎症损伤学说的理论,人们常常关注免疫炎症的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但是葛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10多年前开始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单核巨噬细胞的上游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DC是体内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的递呈抗原的能力是单核细胞的100-10000倍。那么DC会不会在AS中发挥作用?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葛院士的团队首先在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发现了DC的存在,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各个阶段均有树突状细胞的聚集,随后又用大量的数据与实验阐明了DC参与AS的具体机制。
首先成熟的DC可能通过泡沫细胞转化直接参与AS发生和发展,DC可能是除了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外,泡沫细胞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基化终产物可以上调DC表面清道夫受体,激活MAPK途径,这可能是DC参与并放大AS炎症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以上提到的都是冠心病危险因子刺激DC成熟以启动炎症,促进AS的发生与进展,但是葛院士及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半成熟的DC细胞如髓样DC(mDC)可负向免疫调控而减轻动脉硬化或者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一系列抗动脉硬化药物如他汀、贝特类药物可能与此有关。这对于全面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也极大地丰富了D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 赵刚)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学习了!有这方面的更详细的资料吗?
168
#OCC#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