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识别抑郁症患者的技巧
2013-07-1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王刚 李晓虹 中国医学论坛报
注:请根据您近1周的感觉,用“从无”、“有时”、“经常”或“持续”回答上述问题。 评分标准:回答“无”、“有时”、“经常”、“持续”,未标记题目依次得1~4分,标*题目依次得4~1分。 各题得分之和称为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50分≤标准分<60分为存在“轻微至轻度抑郁”;60分≤标准分<70分为存在“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为存在“重度抑郁”。
注:请根据您近1周的感觉,用“从无”、“有时”、“经常”或“持续”回答上述问题。
评分标准:回答“无”、“有时”、“经常”、“持续”,未标记题目依次得1~4分,标*题目依次得4~1分。
各题得分之和称为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50分≤标准分<60分为存在“轻微至轻度抑郁”;60分≤标准分<70分为存在“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为存在“重度抑郁”。
我国目前有超过2600万抑郁症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首次就诊于综合医院,而非精神专科医院。一项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平均识别率仅为15.9%,而中国的识别率列倒数第2位。本文将向您讲述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识别抑郁症患者并评估其自杀风险。
你可能曾经忽视的那些症状
对患者的主诉保持敏感性
由于患者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及个人习惯不同,其对抑郁症状的描述也可能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典型抑郁症状,但不会表述;也有患者仅强调躯体不适。这时,就需要临床医生对抑郁相关的描述保持敏感性。例如当患者谈到自己“心情不好、压抑、高兴不起来、感到伤心、无助、没兴趣”等词句时,医生应高度重视,并据患者及伴诊者提供的信息,以病史中的异常现象为线索,有重点地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相关症状。
关注患者的肢体语言
在问诊时,除倾听之外,临床医生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态度、语言及行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某些症状(如幻觉),并且可以判断患者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评估其整体精神状态。
简单量表有助确诊
对怀疑存在抑郁症状者,可以结合抑郁自评量表(SDS,表1)评估其是否存在抑郁及病情严重程度。
补充病史帮助鉴别诊断
如果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还应进一步仔细了解病史(发病年龄、躯体疾病、既往发作次数及表现、既往治疗、个人史和家族史等),注意既往有无轻躁狂或躁狂发作,与双相抑郁进行鉴别。
“拯救”身边的企图自杀者
自杀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表现得相当平静,因为他们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计划好自杀的方法,所以会感到暂时的解脱。
敢于询问患者
对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临床医生要高度警惕,必须询问其是否存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动。很多医生担心自己的问话会冒犯患者,给患者“提醒”,实际上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
国外研究结果显示,60%以上的自杀者在付诸行动前的1年内曾主动就医,其中的大多数在自杀前1周内仍在就医,这说明患者迫切地需要帮助。
只要医生询问方法得当,多数患者都会对医生的关心表示感激,感到医生能够体会、理解其痛苦的感受。
例如医生可以在这些患者就诊时询问“您是否感到活着很累?您有没有觉得活着没意思?”之类的问题,部分患者或许会承认自己“想死”的意愿;而后,医生可以继续询问患者有无具体计划、计划内容及是否采取行动等。
评估自杀风险
当获知患者存在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时,则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其自杀风险。
当患者合并下列因素时,其自杀风险升高:① 年龄≥45岁;② 酒精依赖;③ 易怒、冲动或存在暴力行为;④ 既往有过自杀行为;⑤ 男性;⑥ 拒绝接受帮助;⑦ 抑郁合并自责、后悔与焦虑,或经久未愈;⑧ 既往曾住院治疗;⑨ 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⑩ 严重焦虑或惊恐发作。
关于自杀风险评估,除了临床判断外,可考虑使用相关量表辅助,常用的有贝克绝望量表(表2)等。
及时转院治疗
对于有自杀、自伤行为或高度自杀风险者,应建议家属立即将患者转往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抑郁症患者#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