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3年7月13-16日在沈阳召开,本次大会不仅传承经典学术内容,还全方位体现皮肤科学规范诊治、前沿进展和未来趋势,汇集众多世界一流皮肤科专家探讨当前国际最前沿的临床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皮肤真菌病的诊疗一直是临床非常关注的焦点,梅斯医学特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刘维达教授介绍皮肤真菌病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Q1
您在本次大会上主持了多场「真菌」专场,并发表了皮肤真菌病诊疗相关的主题演讲,您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皮肤真菌病的诊疗现状吗?
刘维达教授:皮肤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全球包括我们国家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治好后,如果不加以防护,或者由于治疗不当根本就没有达到临床治愈,很容易再次复发。现如今,对目前皮肤真菌病的诊疗现状,总体感觉是不甚尽如人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从皮肤真菌病的患者角度:真菌感染如果不伤及深部,不侵犯内脏、血液,一般真菌感染是不会威胁生命,因此患者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由于患者不重视,就容易带来很多诊疗方面的问题:患者自行买药、自我诊治,容易误诊误治,因为皮肤真菌病是发生在皮肤、指甲、毛发上,需要和其他也发生在这些部位的非真菌感染的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比如灰指甲(甲真菌病),不能想当然认为指甲和趾甲出现了颜色、厚度、质地等改变,就诊断为灰指甲。实际上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甲的真菌感染仅占所有甲疾病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盲目诊断会造成一半诊断错误的可能性。又比如像常见真菌感染的脚气,大多数人存在误区,实际上长在足部的皮肤病不一定就是真菌感染,应与湿疹、接触性皮炎、掌趾脓疱病、银屑病、神经性皮炎、二期梅毒疹等相鉴别。因此,足部有问题,不一定是脚气。再者,即便真的是灰指甲或脚气,如果治疗不科学不规范,一样会失败或复发。实际上,一些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比如脚气、灰指甲、鹅掌风、体癣、猫藓等到了真正的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那里,都是在基层或者患者自我诊疗后病情复杂化了。
②另一方面是皮肤科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诊疗基本功相对较差。皮肤真菌病在临床上比红斑狼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多基因、发病机制复杂的皮肤病诊疗相对简单。因为,真菌性皮肤病病因明确,发病机制在真菌,没有真菌就没有感染,没有感染就没有什么真菌病。所以,我认为诊断、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是一个皮肤科医生的基本功。但是,很多医生不太重视这个基本功,也疏于学习和掌握真菌学的基础知识和新的进展。在临床上,可能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左右的患者是皮肤真菌感染,如果因为诊疗方案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了误诊误治,导致了复发率高,这是皮肤科医师自身能力水平不足的体现。所以皮肤科医生还是要高度重视皮肤真菌感染,不能单单的追逐热点(生物制剂、医美等),作为专业的皮肤科医生,一定要重视自己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Q2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真菌药物的频繁使用,真菌的耐药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您看来,如何进行有效防控,解决方案是什么?以及针对耐药问题目前新药的研发进展是如何?
刘维达教授:皮肤真菌耐药问题是个愈来愈突出、但愈来愈不能忽视的临床问题。与抗菌药、抗病毒药相比,对于侵袭性真菌病在临床上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并不算多,手里能杀灭真菌的武器并不多,如果稍不注意,导致耐药问题出现,对患者来说轻者会造成久治不愈,重者很可能是致命的危险。
产生耐药的原因有很多,不仅皮肤真菌,所有的病原微生物都有耐药问题。经过总结发现,微生物耐药的顺序首先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最后是真菌。因为耐药的产生是病原微生物接触到药物施加的环境压力,如果这个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速率越快,比如对数生长期越短,那么它将药物的压力传递给子代的可能性就越高。像病毒、细菌繁殖很快,不断的改变环境中遇到的药物压力信息并传递给子代,子代逐步产生一个耐药能力。而真菌是所有病原微生物里体型最大的真核生物,繁殖的速率较慢,因为药物压力还来不及传给子代,自身母体就被杀灭了,因此耐药发生的概率远低于病毒和细菌。但现在,由于临床抗菌药物不恰当使用甚至滥用,身体病原菌实际上未被杀死,长期处在一个药物浓度不足的这种环境,子代的耐药的能力越来越强,将来这些微生物侵袭到机体深部,引起侵袭性感染,治疗会愈加困难。而唑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相同,只不过一代、二代药物在侧链上、基团上加以修饰,并未改变基本的药物环状结构,将来有可能发生交叉耐药,所以微生物耐药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另外,农药大规模的使用也使得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要知道,真菌感染最严重问题不在人类,而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所产生的危害,常见的小麦疫霉、水稻瘟病、马铃薯疫霉等,都是真菌病菌造成的,能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因此会在农作物上大量使用抗真菌药物,这种环境真菌接触到这种药物的压力,慢慢产生耐药性,也会转移侵犯到人身上,引起了人类的真菌感染。比如:超级真菌-耳念珠菌、东南亚念珠菌,都是天然耐药的真菌,这种来自环境的耐药真菌不断地进入我们人体,就会引起耐药真菌导致的感染,造成治疗抵抗甚至失败。因此,大家对真菌耐药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临床上也开始研究耐药的机制,并采取相应对策。开发新的临床诊疗策略和新的杀灭耐药真菌的药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Q3
关于真菌感染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不断有所突破,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目前诊断方面的进展及未来的挑战?
刘维达教授:真菌诊断方面有以下几个新的进展,下面一一进行阐述。
皮肤真菌实验室检测的手段有很大的进展,最显著的改变是把传统的真菌镜检由氢氧化钾涂片发展成荧光镜检。荧光镜检的优点是荧光凸显真菌细胞壁上的菌丝及孢子,使之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的蓝绿色荧光,提高了检测真菌的特异性、准确性。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缩短报告时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第二,培养皿培养真菌是传统的真菌实验室检测方法,依靠形态学和表型来鉴定真菌并做药敏试验,但弊端是培养时间长,敏感性低。现在借助于更先进的手段,比如说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基因测序、飞行质谱仪等鉴定,准确率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三,临床上的快速检测也利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的直接诊断,把培养所需要的时间由一周左右现在提升到数个小时,这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意义重大。深部真菌感染诊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现在快速检测技术的提升,使得深部真菌感染后三天左右就可以启动治疗,如果耽误到三天以上甚至一周以后,病人的死亡率大大提升。如果没有实验室的真菌诊断,很多皮肤真菌病人就会被误诊,从而耽误治疗。
第四,传统诊断方法的改进,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一些真菌检测手段出现,比如说皮肤真菌检测试纸条,大大提升患者自我诊断的准确率,让常见皮肤病的治疗回归社区,回归基层,优质资源下沉,大大减轻三甲医院的工作压力,让大医院集中精力去应对疑难重病。大医院有高精尖的技术,基层则有简便易行的技术,这个愿景未来几年应该会实现。
最后我预测,未来三五年内,皮肤病、真菌病的诊疗会借助人工智能诊断,这种智能诊断系统经过测试,水平相当于皮肤科高年资主治大夫,我们期待未来两三年基层医院,包括社区医院都能用这套系统,而且此系统能够统一线上分析,线上会诊,未来可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刘维达 教授
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副主任兼医学真菌中心主任
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真菌分平台主任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皮肤病课题组PI
亚太医学真菌理事会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分会顾问兼真菌学组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常委
世界华人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多个学术兼职及《Mycoses》、《中国真菌学杂志》等4本期刊副主编
《Mycopathologia》、《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等10本期刊编委等
编辑:一颗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