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患心态中的“马斯洛”
2014-12-22 MedSci MedSci原创
前些年,中华医学管理会对医疗纠纷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调查发现,医疗纠纷发生率与医院床位和住院病人数及手术人次数呈正相关的发展趋势,三级医院的医疗纠纷多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多于一级医院。由此看出,医院越大,收治的疑难重症病人多,病人愈后结果不良,是产生医疗纠纷多的一个因素。医务人员怨声载道,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双方都苦不堪言却又互相伤害,本文且从马斯洛心理学
前些年,中华医学管理会对医疗纠纷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调查发现,医疗纠纷发生率与医院床位和住院病人数及手术人次数呈正相关的发展趋势,三级医院的医疗纠纷多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多于一级医院。由此看出,医院越大,收治的疑难重症病人多,病人愈后结果不良,是产生医疗纠纷多的一个因素。医务人员怨声载道,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双方都苦不堪言却又互相伤害,本文且从马斯洛心理学需求层级理论浅析中国医疗现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 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中国的医疗教育和医疗管理制度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但是近几十年经济改革的成功,使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尤其在发达地区,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日常生活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们追求的是自我实现乃至超我的需求。例如觉得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和社会的偏见。
一、 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
1、 高年资医务人员:经历了民国、新中国、文革走过来的老一辈,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顽强的老专家,靠艰苦奋斗优良品质和“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磨练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资质和多年积累的临床学术成就使其成为业界权威,也就形成了以老观念为主导的医疗管理模式的必然,可是对新知识、高科技却难于学习和接纳,比如外语、计算机、内窥镜手术设备等。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与潮流青年医者、患者的沟通成为问题,使他们觉得自己逐渐被时代淘汰,不如年轻人,产生的自我认可感和对环境认可感降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2、 中年资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力军,思想、智力、体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良好,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可以很快将个人的知识构架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因此身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科研压力、带教压力、家庭生活压力等重重压力中,没有社会交往时间,没有个人休闲娱乐时间,甚至连个人健康都无法保障,是猝死、医疗纠纷高发的群体。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无法满足,而其他医务人员习得性无助,对自身的工作状态和现状认可感降低。2013年底某医生被患者杀害,千名医生上街游行、罢工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3、 低年资医务人员:是在百年浩劫后重新强大起来的中国环境下成长的一代,而且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被亲戚重重包围和呵护,生活富足,地位优越,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各项低层需求都已经满足,而在追求自我实现。进入医疗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后,高额的学习费用、繁重的学习考核压力,复杂的医院人际关系,低于自己期待的专业教育培训,与同学历其他专业相比较低的经济收入,完全靠自己连最低层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使他们失去了优越感。因此出现了近年来医学生弃医改行大潮,而在职的年轻医生也身处高危、高压、高负荷“三高”状态中,惶惶不可终日。
二、 患者心理状态
1、 青年患者: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性格冲动,追求完美,在高速变化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物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易患身心疾病,对医务人员医术过高的期待,使其就医倾其所有,而复杂的医疗过程、残缺的医疗结果使他们认为被刻意为难被欺骗,其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回归社会自我实现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导致希望破灭,生活绝望,而产生对原本神圣高高在上医务人员的怨恨,是冲动伤医事件的高发人群。
2、 中年患者:心理成熟,性格沉稳,对国内医学和医务人员都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身处繁杂的家务,子女的教育,家庭关系中,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发病率高,就医率高,而目前国内医疗现状导致其自身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早期较能克制自己,将对医疗的不满压抑在心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转化为对医务人员的冲突,而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医闹事件。
3、 老年患者:相信老中医,对现代科技采取排斥态度,认为现在的医生“都不会看病,只会做检查”。而且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知识局限,与医务人员沟通不佳,普遍有手术禁忌症,在讲究效率的三级医院很难得到重视和充分治疗。其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绝望、抑郁、放弃生命的想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技术和西方文化、科技的交融,既推动了国内医学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中国医疗教育和技术水平上的矛盾,西方人个性独立,专注个人,而中国讲究群体,从众。
迄今为止引进西医的从业方式冲击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加重了中年的负担,远远不能达到年轻人的期望,也隔断了我国医患间的交流,使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无法得到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而不能很好的推进国内医学事业和谐融洽的发展。在商业社会里,有着各自人生经济学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希望付出能得到相应的或者加倍的回报。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如何加强医疗教育,提高医疗水平,而不仅仅是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如何提高医患双方的对自身状态的认可满意度,使病患得到及时良好的医疗救治,而不是医患互相仇视,互相提防;如何加强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投身其中,而不是望而却步;如何使医疗成为公益而不是功利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改革所要深思的问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心态#
70
#医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