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14: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
2014-06-03 新华医院 李威报道 OCC2014
5月30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陈明龙教授在国际厅就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His及邻近区域解剖,他将传导系统比作一颗倒生长的树。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解剖分为右侧希氏束旁和左侧希氏束旁起源。右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的多来源于心肌,而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多起源于希蒲系统。陈教授接下来阐述了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
5月30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陈明龙教授在国际厅就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His及邻近区域解剖,他将传导系统比作一颗倒生长的树。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解剖分为右侧希氏束旁和左侧希氏束旁起源。右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的多来源于心肌,而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多起源于希蒲系统。陈教授接下来阐述了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标测与消融。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消融应避免损伤希氏束。左侧希氏束旁起源的室速应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相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时应考虑左侧希氏束旁起源的室速。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发生率并不低,早年因担心损伤希氏束消融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随着标测技术的提高以及新型导管的使用,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
最后陈教授分享了他们电生理团队的一些希氏束旁起源室速消融的精彩病例。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特发性#
56
#特发性室速#
60
#OCC#
52
#消融#
54
#室速#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