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肝脏肿瘤周边出现“楔形征”要注意什么?

2023-10-25 新乡医学影像 新乡医学影像 发表于上海

在T1加权像上出现与肝脏肿瘤伴随发生的信号增高的楔形区。

[表现]

在T1加权像上出现与肝脏肿瘤伴随发生的信号增高的楔形区。

[解释]

由于肝脏恶性肿瘤沿胆管浸润,在 MRI像上形成楔形异常信号区。T 1缩短可能和萎缩的肝细胞内脂褐素沉积有关。

[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肝脏肿块在 MRI T2WI表现为高信号的形征很常见,没有特异性,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此征象,出现该征象表明病变进展,特别是在正常肝组织内新出现楔形征时,其病理基础是肝 Disse 间隙充血、瘤周水肿、胆汁淤积及周围肝实质受压引起。

但是,在 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楔形征很少见,其常见原因除局部脂肪浸润、梗死及肿瘤出血外,胆管受侵则是另一个原因,这种征象分为2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肿瘤蔓延围绕扩张的胆管,并位于主瘤块的外侧,其形态由于肿瘤占位效应而表现各异;另一种类型楔形区位于肿瘤周围,楔形病变的尖端位于扩大的肝内胆管内侧,且与肿块分离,这种征象有利于观察胆管内肿瘤向肝门部扩散。

为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常使用 FE 序列扫描观察病变。对 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的解释各家有所不同,Muramatsu等经研究发现楔形病变区含有许多的脂褐素,而脂褐素含有聚合磷酸脂类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并混合有中性脂肪和蛋白成分。一些脂褐素表现为阳性脂肪反应,如果含有这些脂褐素,则病变区表现为 T1 加权缩短效应,信号增高。动态 FE 增强对诊断此征很有价值,但它却不是特异的。动静脉分流,肝内门脉血流改变会增加动脉血流。有 2种情况可产生病灶增强效应,即门脉分支瘤栓的阻塞作用和门脉分支受肝内胆管内生长的肿瘤压迫作用。虽然动脉血流增加,但在楔形区内仍可见萎缩的肝细胞和窦状隙的扩张,这可能由于门静脉血供减少造成的。肝细胞肝癌通常易侵犯血管,并经常导致门静脉癌栓形成,但肝内胆管癌栓很少见。有学者认为,60%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侵犯肝内胆管,一些肿瘤不能完全切除就是由于胆管内肿瘤被忽视。通常 CT 和 MRI对检测胆管扩张很有帮助,但当原发肿瘤侵人胆管后,胆管扩张就比较难观察,因为它和门静脉分支不好区分,但术中超声可区分两者

图片

图片

女性,65 岁,直肠癌肝转移。A.T1WI示扩张的肝内胆管周围形高信号区;B、C.增强后呈楔形强化,并见胆管内瘤栓位于肿瘤外侧;D.大体标本见楔形区内扩张胆管内肿瘤浸润;E.镜下见萎缩肝细胞内颗粒状脂褐素沉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肠道微生物能调节肝脏抗肿瘤免疫功能

近日,科学家在微生物组基础研究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5月25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与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之间存在关联。该研究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癌症研究中心(CCR)主导。

NCB:浙江大学许大千/吕志民发现生物钟促进从头核苷酸合成和肝脏肿瘤生长的潜在机理

该研究证明了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促进CK2介导的CLOCK S106磷酸化和随后的CLOCK-BMAL1二聚体的分解以及肝细胞癌(HCC)细胞中下游基因表达的抑制。

郭亚军: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策略

       【前言】该文章是解放军总医院郭亚军教授在第五届全国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上作的关于“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案”的报告,敬请阅读。        郭亚

肝脏肿瘤的“周围廓清征”

肝脏恶性肿瘤边缘区强化特征。主要由病灶中心和外周血供差异造成,中心代表相对缺血的变性坏死区,外周为正在生长的肿瘤边缘,延迟期外周富血边缘造影剂迅速廓清。

肝脏肿瘤误诊病例不典型肝癌(atyp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当肝细胞癌中心发生坏死囊变时,可表现为囊性肿瘤,其病理基础可能是肝癌组织相对供血不足或继发感染后液化坏死,而未完全液化坏死的肿瘤组织可表现为“壁结节

陆荫英:不放弃每一个希望

2000年初,国际上出现了肝脏肿瘤新的治疗技术,例如微创治疗手术、靶向治疗。而国内肝脏肿瘤的治疗正处于起步阶段,沉寂了几十年的肝脏肿瘤的治疗,在那个时候经过一步步积淀开始发展。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