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正常与病态现象的识别
2016-12-21 启东人民医院 黄祖辉 医学界儿科频道
新生儿出生时可出现某些有别于成人的特殊表现,可能是病态,然并非表示真正有病。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故一旦患病,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不吃、不哭、不闹、嗜睡,也无发热,常误认为小宝宝很乖,新生儿的病情进展及变化快,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死亡。故新生儿正常与异常的识别很重要。一、似“病态”而非病 一些情况是新生儿的某些特殊表现,是儿科的特色,盲目处理会造成真正的病态。1
新生儿出生时可出现某些有别于成人的特殊表现,可能是病态,然并非表示真正有病。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故一旦患病,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不吃、不哭、不闹、嗜睡,也无发热,常误认为小宝宝很乖,新生儿的病情进展及变化快,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死亡。故新生儿正常与异常的识别很重要。
一、似“病态”而非病
一些情况是新生儿的某些特殊表现,是儿科的特色,盲目处理会造成真正的病态。
1、“板牙”、“螳螂子”:
不少新生儿口腔上腭正中线附近有一颗或数颗粟粒大小的白色颗粒,为上皮细胞堆积、角化而成,称“硬腭小结”或“包氏小结(珠)”,俗你“板牙”,其非病态,不影响吃奶及以后的出牙,一般经2—3周或几月自行消退、脱落。同样,在牙龈跟部见有米粒大小的颗粒,称“马牙”。也可在齿龈粘膜下产生,为粘液腺肿胀潴留所致。新生儿出现的咬奶头、拒奶、哭闹时应查明其它原因,不要认为是板牙、马牙所致,而采取“挑”、“割”、“擦”处理,易贻误病情,且会新生儿及口腔粘膜娇嫩,损伤后引起出血或细菌感染而发生口腔炎,甚致发展成严重的败血症。
新生儿口腔两侧峡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软组织,是峡粘膜下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动作,俗称“螳螂子”,不要误认为病理性肿胀而影响吸乳。采用“挑”、“割”、“擦”处理,同样会引起败血症,且为农村新生儿败血症首要原因之一。
2、乳房肿大、分泌乳液:
部分女婴或男婴在生后2—3天可出现乳房肿胀,并有少量黄色乳液分泌。这为生前受母体激素(生乳素)影响所致。一般生后10天最明显,2—3周后渐消退,乃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不要作处理。按摩、挤压会损伤皮肤引起感染。一旦肿胀的乳房出现红、肿,说明有感染,应给适量抗生素或切开引流。
3、女婴阴道出血和分泌粘液:
有少数女婴生后3—5天有少量血样分泌物或白色粘液从阴道排出。其为阴道分泌物,由母体激素(雌激素)传授引起,称“假月经”、“白带”。一般1—2天后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也为物殊生理现象。一般出血量少,仅沾染尿布,也无其它部位出血,可适当考虑应用淡清洗液清洗外阴。
4、尿红或排尿时啼哭:
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应有小便排出,有的生后2—5天在排尿时啼哭,且尿布染成红色一片。这是由于尿少,尿酸盐潴留在肾内形成尿酸梗塞引起,随吮乳量及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尿酸盐全部溶解尿中而消失,婴儿也就能安静入睡。
5、“色素斑”、“粟粒疹”:
色素斑多于新生儿的臀部、尾骶部和背部。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压之不退色的灰兰色“色素斑”又称“胎记”。是皮肤深层堆积了色素细胞所致。随年龄增长,色泽转淡,约5—6岁才可能消失,无需治疗。
粟粒疹是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在前额、面颊、鼻尖等处,出现的较多呈黄白色的小颗粒。一般生后数周可自行消失,不要挑、割,以防感染。
6、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由于出生后的排尿、排胎粪,通过皮肤、肺排出水分及进食水少等多方面因素,体重可略有下降,正常情况下不超过9%。生后7—10天左右,随奶量增加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体重可恢复致出生时体重。如下降超过10%以上或恢复较慢,考虑为非生理性,应寻找原因。
7、胎位畸形:
胎儿在宫内,受子宫范围限制,躯干、四肢不能舒展,只能背弓屈膝,且多数为倒立。故初生时,新生儿的手脚屈曲,小腿有些向内弯曲,呈“WM”,这为正常现象。随生长发育会自然恢复,无需捆绑,但注意与“抑脚—足外翻”、“脚下垂—足内翻”相鉴别。若刺激活动后即恢复正常,称新生儿胎位性假性畸形足,一般3—4月后渐恢复,无后遗症,若不能恢复应外科处理。
8、溢乳(回奶):
由于新生儿的胃与成人不同,位置呈横位 (成人为相对直立) ,容量小,胃底部发育不全,入口处贲门发育不完善,关闭不全,而出口幽门口发育相对成熟,因此胃为“敞开口的瓶子”,在吸乳过程中,空气易咽入胃腔,如喂奶过多、过快、吸入空气,或喂后换尿布或摇动过多、或牛奶过热、过冷均会产生溢乳。溢乳时一般无不适感,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但若溶易溢乳,在喂后应取右侧卧位,或将床头抬高。若不见好转,且溢乳时有痛苦,且量多有奶块、体重下降,应查找原因。
二、是“病态”也可非病态
1、黄疸:
黄疸是胆红素在血液及组织中积聚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在新生儿期有许多因素引起,可为生理性,也可病理性。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胎儿离开母体,外界供氧增多无需较多红细胞摄氧、携氧,而使红细胞破坏增多,从而使胆红素产生增多,加上新生儿的肝脏清除功能(摄取、转化、排泄)低下等综合因素使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而产生。其特点:一般生后2—3天产生,4—5天达高峰,一般不超过2周。并有一定的胆红素测定值佐证。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应综合分析,确定原因。
2、浮肿:
新生儿肾脏发育不成熟,肾功能差、排泄过剩的水钠能力低下,3—5天易出现水肿,常发生于手脚、小腿、眼窝处,一般2—3天后随肾功能完善而消失。如伴有体温不升、不吃、不哭、皮肤发凉并在硬肿,或呈明显可凹性应查找原因。
3、呕吐:
为常见症状,生理者为溢乳。若吐奶前有痛苦、烦躁、量多且冲力大,即为病态,多见于喂养不当、肠胃功能紊乱、羊水吸入,或消化道畸形等,任何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消化道的症状。
4、头部肿块:
由于生产时产道受压,刚出生的2—3天内常有头颅变形:①产瘤:一般恢复良好;②头颅血肿:常位于头顶一侧,有波动、吸收慢,切忌穿刺,一般2—3周或数月吸收,需注意合并颅内出血。
5、脐疝:
由于婴儿腹壁脐环发育不良,部分可自行愈合,若3岁仍未愈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6、口疮:
由于口腔粘膜受霉菌感染所致,可影响吸奶,应予处理,但需与吸奶后的“奶花”相别。
7、斜颈:
部分由于睡姿不好造成假性斜颈,改变体位后可自行纠正。病态性者,多见于产伤或其它因素引起的胸锁乳突肌血肿所致,需及时处理。
8、哭闹不安:
哭闹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正常儿一天哭闹几次,有利于体格发育,可增加肺活量,为锻炼的好机会,特别对于胸廓的发育大有益处,并非病态。生理性哭闹多数哭声洪亮有力,边哭边四肢动,多见于饥饿、口渴、尿布湿、解大、小便、遇冷、热等,解除因素后会自行停止。若哭闹两眼发呆、尖叫、哭声低或无力,或在触及身体某处部位发生,则多见于病态,应找出原因。
三、一旦出现肯定是病态
1、发热或体温不升: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过高、过低、喂水不足,疾病时均可引起发热或体温不升。发热是人们最敏感的,也最易引起注意和重视。发热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其高低与疾病轻重并非成正比,但体温过高或超高(>40.5度)会影响多种生理功能。而体温不升同样有意义,有时比发热更加可怕。某些家长对发热比较紧张,退热心切,给予不合理或过量的退热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在夏季,生后3—4天的新生儿,因喂水不足而产生脱水热,体温可达39—40度,皮肤红,而一般情况尚可,应增加饮水,适当降温。严重者可出现捂热综合症。
2、呼吸异常:
新生儿的呼吸可出现快慢不均、深浅不一,但皮肤颜色及心率正常为生理现象;若呼吸费力,不规则、暂停、青紫、心率减慢,鼻翼煽动、三凹征,四肢肌张力低下等应及时诊治。
3、呻呤:
为疾病危重之征,为新生儿求救信号,持续呻呤提示病情严重,应立即处置。
4、苍白:
常为缺血缺氧所致,但营养不良也是原因之一。
5、不吃、不哭:
为疾病早期表象,虽无特异性,但提示患儿有病,多数为感染所致。应明确原因。
6、口吐泡沫:
为肺部炎症的主要症状,肺部炎症,气道内分泌物增加,成人以咳嗽为主,而新生儿咳嗽反射不完善,以呼吸增快,气流加速代偿,呼气时气流经气管,将气道内分泌物吹成许多小泡从口中吐出而产生。
7、青紫:
分局部与全身,局部者多由于出生时爱压,或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所致。适当处会消失。若青紫持续,常提示缺血,如右向左分流先心、严重感染或中枢性疾病。
8、惊厥:
属新生儿急重症,其表现多种,有别于小儿,很少有全身抽搐,常表现为两眼凝视、震颤、眨眼,有的可出现面肌抽动,口部反复咀嚼或吸吮。有的为呼吸不规则、暂停伴皮肤青紫,少数一侧肢体或全身抽动或四肢呈强直。引起抽搐原因很多,包括:感染、代谢、内分泌、遗传,涉及各个系统。一旦出现尽快明确并处理。
总之,正常与异常新生儿的识别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并非易事,应善于察言观色,这样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惊慌,为培育优秀下一代打好基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