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医疗大咖都关心啥
2015-04-22 王月明 健康时报
近期,最热的词莫过于“互联网+”(互联网和医疗结合)。手机上就能跟医生交流,可穿戴设备随时监控心率……这些都在成为现实。业界认为,互联网医疗会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重磅良药。 不过对老百姓来说,这些显得有点“高大上”。如何才能让互联网医疗“接地气”,真正为老百姓所享用?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近期,最热的词莫过于“互联网+”(互联网和医疗结合)。手机上就能跟医生交流,可穿戴设备随时监控心率……这些都在成为现实。业界认为,互联网医疗会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重磅良药。
不过对老百姓来说,这些显得有点“高大上”。如何才能让互联网医疗“接地气”,真正为老百姓所享用?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药企巨头:帮患者按时服药
传统医药企业通过医药代表与医院、医生联系非常紧密,而与患者距离却比较远。辉瑞中国总裁吴晓滨认为,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行为,是药企的最大痛点。
以卒中和心梗为例,近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有几百万人因此死亡。而美国欧盟国家经过多年健康教育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了50%,主要通过改善饮食、运动习惯及服药依从性等实现。然而在我国,很多患者服药依从性非常差,大多数人服用一两个月就停药了。
吴晓滨表示,互联网的一个最重要的词汇就是“精准度”,精确地了解用户在干什么。对药企来说,最需要有产品能够了解患者为什么不规律服药,如何帮助患者坚持用药,解决这一痛点的突破口可能就在互联网医疗。
投资企业:改善医患关系
对整个国家的医疗来说,最大痛点则是看病难。在国外,居民小病基本都在家庭和社区中解决,反观国内,患者和医生之间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关系,医生每年都在看新的病人,无法对一个病人的情况做长期跟踪了解。
关注健康产业资源投资的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认为,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未来的医患关系将会是群落式发展,即医生和患者在一个共同群落里,一个医生服务着群落里两三百名患者,医患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
同时,跟健康有关的产品一定不能离开线下推广。人们通常认为真正看好病还是需要医患面对面的交流。付钢认为,互联医疗一定是线下和线上的良好结合,线下推广,线上交易。
比如,一个患者找医生看了病,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可以凭借处方在互联网上下单购药,由配送方将药品配给药店,再由药店转送给病人。这样还可以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将拥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品牌和价格。
在未来,患者、医生、医院、药企、药店、配送商以及政府等将共同构成一个互联网医疗生态,对投资者来说,要在这些设想中找到盈利点,关键是通过APP、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获取数据,再进行智能分析,最后掌握并改变用户的健康行为。
观察者:医保能否报销?
流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意义并不大,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就是支付方,当移动医疗只能是老百姓自己掏腰包“买单”的阶段,流量并不能直接代表效益。村夫日记创始人、大健康产业的长期关注者赵衡表示,这一观点在目前“唯流量是从”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而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对中美两国移动医疗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及对比。
美国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就是依靠机构来为“移动医疗买单”,这主要包括了商业保险公司和雇主两个方面。雇主最关心的是员工是否健康,从而保证工作效率;而保险公司关心的是会员能不能在疾病初期就获得有效治疗,把医疗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这两方面的动力让雇主和保险公司愿意通过远程医疗、医疗APP以及健康管理工具等督促员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或即时治疗。
但目前这两个机构支付方在中国并不成熟。中国缺乏成熟的商业保险体系,雇主的福利也停留在最基本的范畴,还没有把补充医疗福利和员工健康管理当成重要的福利项目。
赵衡认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可能已经具备的机构支付方是医院和药企。但这类产品的对象更多是某一类疾病患者,针对性更强,因而二者的共性是对产品要求较为专业,而目前中国的移动医疗产品仍然停留在大众消费的阶段,这样专业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市场定位,泛泛地定位大众会非常困难。产品和服务需要针对某一类人的需求,快速冲流量对盈利没有意义,靠个人支付也不现实。只有真正能满足实际健康需求的专业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机构青睐,成为稳定支付方,也期待这类的专业产品能够早日出现在市场上。
创业者们:移动医疗怎么发展?
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的“元年”,大多创业者们也认为2014年是作为起步和探索的一年,资本利好但方向尚未清晰。所以2015年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移动医疗急速发展的一年,目前已经在移动医疗领域有所建树的创业者们对于2015年移动医疗的发展最为关心。
好大夫CEO王航认为,2014年有很多资金进入了移动医疗领域,但培养人才需要时间。而取得效果最快的方法就是“烧钱”,所以2015年移动医疗可能会发生“烧钱”大战。
相对于王航对于医疗项目走向的预测,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则更关注整个移动医疗的发展,他认为在2014年有很多医疗项目起步,但是很多都“飘到天上”,并没有“落地”,所以在2015年很多项目都会沉到地上,与现有的企业、渠道、商业模式进行对接。只有发生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也才更有可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使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的确是这么回事
137
是方向,但取代不了医生面对面的检查沟通。
118
呵呵,哈哈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