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 “东方一只胆”——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专家施维锦教授
2015-09-09 仁济 上海仁济医院
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杂志》主编、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施维锦教授,于2015年9月7日下午7点29分在仁济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8岁。9月4日上午,施维锦教授倒在了他挚爱的手术台旁,他用他一生诠释了一个伟大的外科医生对外科事业无限的热爱和执著追求,对病人无比的关爱与责任,对同道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对学生无怨的教诲与提携。 在中国胆道外科学界,施维锦教授是一个传
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杂志》主编、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施维锦教授,于2015年9月7日下午7点29分在仁济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8岁。9月4日上午,施维锦教授倒在了他挚爱的手术台旁,他用他一生诠释了一个伟大的外科医生对外科事业无限的热爱和执著追求,对病人无比的关爱与责任,对同道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对学生无怨的教诲与提携。
在中国胆道外科学界,施维锦教授是一个传奇。他率先从国外引进了PTC、PTCD、PABD并加以改进推广,他在国内第一个倡导间置空肠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他自主研治舒胆合剂,防治胆道结石,为无数胆道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他牵头组织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为无数肝、胆、胰疑难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他创办全国第一本肝胆胰外科杂志并亲任主编,该杂志已成为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他传播科学思想,崇尚精湛医术,前后共培养博士和硕士近20名。他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全国肝胆胰学术大会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他被同道尊称为“东方一只胆”,是人们心中德医双馨的医学楷模。
“东方一只胆”涵盖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胆道外科是普外科中最为复杂、最具变数的分支学科。在这个领域,施维锦教授可谓功勋卓著。“东方一只胆”不仅是对他在胆道外科领域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学界同行给予他的最高褒奖。
自1955年从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从医至今,施维锦教授从事普外科工作已整整60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临床外科医生,他先后在国内引进了经皮肝胆道穿刺造影术和引流术,在临床中建立了操作规范并推广至全国,为我国胆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胆总管囊肿应作切除术,并引进了先进的间置空肠吻合技术来解决胆肠吻合后的反流性胆管炎问题;自行设计制作了取石钳等成套胆道器械,应用于术中和术后,其中经T管窦道介入取石解除了数千名胆总管探查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病痛,同时在国内较早运用纤维胆道镜作为胆道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他自主研治舒胆合剂,防治胆道结石,为无数胆道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他牵头组织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为无数肝、胆、胰疑难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施维锦教授曾首创胰管空肠架桥内引流术。在以前,许多胰头肿瘤患者常被肿瘤引起的疼痛而困扰,而以往的手术无论是局部神经阻滞还是交感神经切除,其效果都不是十分良好。施教授通过不断观察发现,这类病人的疼痛症状与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高压症状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书本上胰高压症状的治疗主要是行胰管空肠吻合术。考虑到很多患者都是晚期肿瘤,对手术的耐受差,而胰管空肠吻合手术创伤大,就借鉴了胆管空肠架桥引流术而改行胰管空肠架桥内引流术,事实证明效果良好。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广大病患带来了福音。他在胆肠内引流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在国内最早倡导间置空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的应用,在胆囊结石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药的治疗上作了很多工作,对胆道出血的处理积累了大量经验,他引进并完善了PTCD技术并在国内加以推广,他自行设计了介入放射取石器械,为很多胆道残余结石病人解除痛苦,避免再次手术。
在临床医疗中的不断探索让施维锦深知,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除了外科基本功要扎实之外,科研更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利器”。为了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施维锦多次在解剖室反复练习尸体解剖,在此过程中他认真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解剖变异,为新的手术方案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了与国际学术前沿紧密接轨,了解最新医疗学术动态,他五十多岁刻苦学习外语,很快便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文章,并多次出访日本。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期刊,对疾病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他很早开始注重临床科研的投入,很多结果对现在的临床处理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989年,他创办了全国第一本肝胆胰外科杂志并亲任主编,目前该杂志已经成为全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主编了《胆道外科学》、《胰腺病学》等专著5部,参加编写《胆道手术学》、《胆道外科理论与实践》、《当代胆道外科学》等书籍20余种,发表论文270篇,主办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大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26届。先后获得中央卫生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上被授予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施维锦教授不断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外科技术,基本功扎实,手术技艺精湛,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公认。他学习之努力,治学之严谨,让人肃然起敬。
“良师益友”包含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施维锦教授不仅是一名医术精湛的杏林圣手,更是一名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研究生培养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精心培育医学精英,成绩斐然,前后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二十名。由他亲手带教并已成为栋梁之才的外科医生更是不胜枚举。
学生忆起自己可亲可敬的施老师,都还记得第一次听他的课时,他精神矍铄,滔滔不绝的神情;还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鹤发童颜,平易近人的仪态;还记得第一次跟他上手术台,他运刀如飞,干净利落的动作……思维清晰而敏婕,判断准确而到位,动作快速而有效,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已届耄耋的长者。
施维锦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关怀备至。他教诲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其研究生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要为将来临床诊疗服务。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要比其他学科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过手术关,如果没有良好的手术技能,不能用手术来为病家解除病痛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此外,还要通过多做科学实验来改进,没有发展的思维,没有创新精神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但这种种的一切都要围绕临床所展开。所以,当他的研究生刚步入临床时,就会注重对他们疾病诊治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处理,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实施,适时恰当地指出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不足。
当他们进行科研实验时,施维锦教授更是亲自联系实验室,并要求汇报每一步实验的得失成败,及时总结直至最终完成。由此,他的学生迅速成长,其中很多人也成为了胆道方面的专家。不仅如此,对于医学同道他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华山医院的蔡端教授曾说过:“施教授对我的教诲几十年如一日。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仁济医院做实习医生,施老师就是我的外科启蒙导师之一,他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作风以及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教育。”
“病家的恩人”凝聚了患者的信任与感激
施维锦教授对于医疗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摘下累累硕果。对于病家,他更是无微不至,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
他尊重每一位患者,每一次询问,他总是细致入微,认真倾听;每一次体检,他都注意动作的轻柔和器具的冷暖;每一次手术,他都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创伤,他对病人的理解、体贴和爱护深深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施维锦教授总是说,是病人给了我们实践的经验,应该感谢她们,更应该用这些经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施教授在临床上曾遇到了很多胆道大量出血的病人,在过去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类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很快立题开展研究,撰写多篇论著,主张按不同病理特点合理选择胆道引流、肝切除等不同治疗方法。28年前,他前瞻性地建立了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这是中国建立的最早的多学科讨论模式。病人只需要挂一个号就可以得到4位专家的会诊,疑难杂症患者甚至可以得到40位专家共同讨论病情和优先安排入住医院的待遇,于是病家深情地把他称为“病家的恩人”。
创建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他认为目前上海很多大医院每年都会接诊不少从外地赶来的胆道疾病病人,绝大多数已经在外地实施过开腹手术。由于手术不彻底,他们不得不进行再次手术。二次手术对于医生和病人都是更大的挑战,会诊中心就是要让肝胆方面的专家与放射科、B超、病理科等专家一起会诊,一起读片、诊断,这样可以让疑难杂症的患者少走弯路,诊断更加明确,治疗更加合理。
他的仁心仁术,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言传身教,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品质让我们肃然起敬,有太多的教诲让我们终生受益,有太高的境界让我们心驰神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可敬
128
#仁济医院#
61
!
97
可惜!
140
08563
82
祝福
192
祝福
101
一个个离去!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