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正常高值血压: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血压阶段

2014-03-03 MedSci 华西医学

2003年的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将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1]。目前对于高血压的诊疗已有广泛共识[2,3],然而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诊疗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包括:是否应该存在此概念,以及药物干预是否必要等[4]。我们对成都地区自然人群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概念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应当早期进行干预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2年,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

2003年的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将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1]。目前对于高血压的诊疗已有广泛共识[2,3],然而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诊疗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包括:是否应该存在此概念,以及药物干预是否必要等[4]。我们对成都地区自然人群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概念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应当早期进行干预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2年,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CVD)人群监测方案对成都市成华区711人进行了CVD危险因素调查;2007年时,我们用基本相同的方法再次对该人群进行调查。该711人的社区人群是中国11省市CVD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成都市),相关文献已有详细报道[5]。除114例在1992年已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外,最终有597人纳入本次研究。

1.2 资料采集
  1992年及2007年,我们用基本相同的方法对同一人群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调查问卷包括姓名、性别、年龄、CVD危险因素等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质量、腰围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调查工作均由经严格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进行。血样采集:餐后12 h晨起空腹,采集前臂静脉血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化验,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糖、胆固醇、TG等;血压测量:受检者先休息至少5 min,精神放松,避免用力,血压测量采用标有2 mm Hg(1 mm Hg=0.133 kPa)刻度汞柱式血压计。

1.3 相关定义

  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以及高血压均采用JNC-7标准[1]:正常血压指收缩压<120 mm Hg且舒张压<80 mm Hg。正常高值血压指收缩压为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80~89 mm Hg。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 Hg。吸烟定义为:每天至少1支并持续1年以上。大量饮酒定义为:乙醇摄入量≥50g/d。体育锻炼定义为:每周锻炼1次以上,每次时长>20 min [6]。

1.4 统计学方法

  年龄标化率的计算根据原卫生部公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的年龄别权重。血压、血脂、腰围等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两均数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用于评估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高血压风险比。全部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该人群在1992年及2007年的人口学数据

  1992年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CVD危险因素水平高于正常血压人群,如:年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TG、腰围及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2007年时,初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CVD危险因素水平也高于初始正常血压人群,如: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腰围等(P<0.05)。见表1。

表 1 该人群在1992年及2007年的人口学数据

变量

1992年


2007年

正常血压(n=415)

正常高值血压(n=182)

P值


正常血压(n=415)

正常高值血压(n=182)

P值

年龄(岁)

46.9 ± 5.9

49.7 ± 6.2

0.000


61.9 ± 5.9

64.7 ± 6.2

0.000

男性[例(%)]

232(55.9)

115(63.2)

0.097


232(55.9)

115(63.2)

0.097

收缩压[M(Q1,Q3),mm Hg]

106.0(100.0,110.0)

120.0(120.0,124.5)

0.000


122.8 ± 10.9

146.3 ± 7.8

0.000

舒张压[M(Q1,Q3),mm Hg]

70.0(64.0,72.0)

80.0(74.0,80.0)

0.000


74.6 ± 7.9

84.1 ± 7.8

0.000

TC[M(Q1,Q3),mmol/L]

4.3(3.9,4.8)

4.4(4.1,5.2)

0.000


4.9 ± 0.9

4.9 ± 0.9

0.692

LDL-C(x ± s,mmol/L)

2.2 ± 0.8

2.4 ± 0.9

0.047


2.9 (2.5, 3.4)

3.0 ± 0.8

0.541

HDL-C[M(Q1,Q3),mmol/L)]

1.2(1.1,1.4)

1.2(1.1,1.4)

0.978


1.5 ± 0.3

1.4 ± 0.3

0.649

TG[M(Q1,Q3),mmol/L)]

1.7(1.4,2.2)

2.0(1.6,2.6)

0.000


1.5(1.1, 2.2)

1.6(1.2, 2.3)

0.168

空腹血糖[M(Q1,Q3),mmol/L)]

4.2(3.8,4.7)

4.2(3.8,4.7)

0.689


4.6(4.1, 5.1)

4.8(4.3, 5.6)

0.003

腰围(x ± s,cm)

75.0(70.0,80.0)

78.2 ± 8.1

0.000


81.7 ± 11.4

83.5 ± 8.7

0.031

体质量指数(x ± s,kg/m2)

22.9 ± 2.7

23.9 ± 2.9

0.000


23.4 ± 3.4

23.8 ± 3.1

0.18



2.2 两组人群在1992年及2007年的CVD患病率

  1992年时,正常血压组的冠心病及脑卒中等CVD患病率为0.5%,正常高值血压组的CVD患病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时,原正常血压组的CVD患病率为3.1%,原正常高值血压组的CVD患病率则为6.6%,其15年CVD累积发病率与初始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有增高趋势(P=0.052)。

2.3 两组人群15年内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

  与1992年的基线相比,15年后初始正常血压组和初始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2.2%和91.2%,初始正常高值血压组的累积发病率显著高于初始正常血压人群(P<0.01)。对血脂、体质量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正常高值血压仍可预测高血压的形成[HR=5.354,95% CI(4.094,7.002),P=0.001]。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CVD的危险因素已被普遍认可,临床上其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广泛共识[1-3]。然而从2003年美国JNC-7提出正常高值血压的概念以来,对于此特殊血压时期的认识就一直存在争议。为对正常高值血压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对1992年和2007年收集的597人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992年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比正常血压人群存在更多的CVD危险因素,至2007年,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经15年随访后,原本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累积高血压发病率已明显高于原正常血压人群(91.2%、22.2%,P<0.01);随访初期两组人群的CV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年后原正常高值血压组的CVD患病率表现出高于原正常血压组CVD患病率的趋势。

  正常高值血压常伴随多种CVD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肥胖、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等[5,7],研究显示,90%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至少伴随有1种CVD危险因素[8]。我们的研究中,1992年及2007年两次进行危险因素测量,正常高值血压组均比正常血压组存在更高水平的CVD危险因素。此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9,10]。与其他研究[5,7-10]不同的是,15年随访期间该人群(原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者)伴随的CVD危险因素并非一成不变。2007年,原正常高值血压组人群的TC、LDL-C、TG等虽仍高于原正常血压组,但其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相反,1992年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之差并无统计学意义,但随访15年后两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造成这种随年龄增长出现糖、脂代谢“分离现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样本量小所导致,但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在对该597人的高血压发病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15年后原正常高值血压组的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原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急剧上升。在正常血压阶段的人群,其15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较小,但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15年累计高血压发病率是前者的4倍之多,使正常高值血压成为了一个类似“分水岭”的血压阶段。多因素分析发现,即使在调整体质量、血脂等相关因素后,正常高值血压也可以预测高血压的发生,类似于美国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11];提示该血压阶段应该进行早期干预。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随访初期两组人群CV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5年后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5年后的CVD患病率(3.1%)显示出高于原正常血压组(6.6%)的趋势(P=0.052),与国内外大量研究[8,12-14]保持一致。吴寿岭等[14]的研究中,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比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0%。而国外一项为期18年的队列研究发现,在校正种族、性别、血脂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正常高值血压仍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95%CI(1.05,1.65)]。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正常高值血压本身合并更多的CVD危险因素[8,14],形成一个CVD“风险簇”,加大了这部分人群进展为CVD的风险。第二,有观点认为正常高值血压加速了该人群进展为高血压,升高的血压与上
述危险因素共同导致CVD的发生[14]。

  基于此,目前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正常高值血压在CVD中的作用,并有学者开始探索早期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带来的临床受益[15-17]。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目前对于单纯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最佳干预措施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高纤维低盐低脂膳食、戒烟限酒、运动减体质量等,其中减轻体质量是最为有效的单纯正常高值血压二级预防措施[15]。正常高值血压的药物治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PHARAO研究[16]和TROPHY研究[17],分别探讨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制剂的使用效果,两项研究都认为,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减少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但不能改变发生脑卒中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正常高值血压者,药物降压治疗却可以减少CVD死亡率的风险[15],并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支持正常高值血压概念的使用,以加强人们对正常高值血压危害的认识。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比正常血压人群伴随较多的CVD危险因素;其次,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5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远大于正常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相当于一个“分水岭”的血压阶段;最后,正常高值血压往往比正常血压有更高的CVD发病风险。故而,本研究支持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目前的研究认为,其首选干预措施为改善生活方式。目前为止,对正常高值血压的药物治疗的研究仅探讨了ACEI和ARB类药物的使用效果,更多的干预措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鉴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研究人群为城区居民,可能使本研究的外部真实性受到一定限制。为进行正常高值血压的深入探讨,今后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包括对此血压阶段的治疗以及卫生经济学等。

4 参考文献

[ 1 ]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report [J]. JAMA, 2003, 289(19): 2560-2572.

[ 2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Hypertensi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in adults [EB/OL]. (2011-08-13)[2012-05-05].http://www.nice.org.uk/nicemedia/live/13561/56008/56008.pdf.

[ 3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 579-616.

[ 4 ] 林金秀, 谢私.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观点[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增刊): 8-10.

[ 5 ] Ren J, Grundy SM, Liu J, et al. Long-ter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ssociated with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Chinese: the results of a 15-year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 (CMCS)[J]. Atherosclerosis, 2010, 211(1):327-332.

[ 6 ] He S, Wang S, Chen X,et al. Higher ratio of triglycerid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may predispose to diabetes mellitus: 15-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 Metabolism, 2012, 61(1): 30-36.

[ 7 ] 刘冰, 李卫, 胡泊,等.中国35-40岁人群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2): 187-192.

[ 8 ] Mainous AG, Everett CJ, Liszka H, et al. Prehypertension and mortality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hort[J]. Am J Cardiol, 2004, 94(12):1496-1500.

[ 9 ] 吴寿岭, 张子强, 宋胜斌.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5): 415-419.

[10] Grotto I, Grossman E, Huerta M,et al.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s among young Israeli adults[J]. Hypertension, 2006, 48(2): 254-259.

[11] Vasan RS, Larson MG, Leip EP, et al. Assessment of frequency of progression to hypertension in non-hypertensive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a cohort study[J]. Lancet, 2001, 358(9294): 1682-1686.

[12] He S, Chen X. Prehyperten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pecial blood pressure phase [J]. Hypertens Res, 2012, 35(5): 561-562.

[13] Wu S, Huang Z, Yang X,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 prehypertensive Chinese population: four-year follow-up study[J].
Int J Cardiol,2013, 167(5): 2196-2199.

[14] 吴寿岭,钟吉文,王丽晔,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3): 247-251.

[15] Angela M, Tian Hu, Carrie L, et al.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among persons without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J]. JAMA, 2011, 305(9): 913-922.

[16] Lüders S, Schrader J, Berger J,et al. The PHARAO study: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ramipril in patients with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revention trial of the German Hypertension League[J]. J Hypertens,
2008, 26(7): 1487-1496.

[17] Julius S, Nesbitt SD, Egan BM,et al. Feasibility of treating prehypertension with an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J]. N Engl J Med, 2006, 354(16): 1685-169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71972, encodeId=c0e71e719723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70f1021819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值#</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2181, encryptionId=a70f10218197, topicName=高值)],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7f5e38357689, createdName=guguangxiang, createdTime=Mon Dec 08 14:43:00 CST 2014, time=2014-12-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JASN:控制尿蛋白和血压是防止IgA肾病进展的关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吕继成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对于我国IgA肾病患者,有效控制尿蛋白和血压是预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和终末期肾病的关键措施。 研究者指出,目前IgA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和激素。在该研究中,703例IgA肾病患者至少接受 12 个月随访,平均随访 45个月。受试者的eGFR年下降速度为3.12 m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如何管理血压?

“十一五”期间,一项来自于20多家医院的流行病学研究,对2864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发现46.6%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颅内狭窄并存患者占9%,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介绍,该流行病学研究同时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单纯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并不会引起卒中复发增加,如果叠

规范流程、优化治疗,血压蛋白尿双达标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不仅是肾脏损害的早期标记,也是全身内皮细胞损害的标志,更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MAU在我国的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严重,发生率高达43%左右。然而,MAU筛查不足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高危人群积极筛查MAU,可更准确地评估患者肾脏和心血管病变程度,从而给予有效的心肾保护措施。

Hypertension:钠饮食摄入与肾钠处理功能的相互作用可影响血压

图1.不同的锂排泄分数三分位组中,夜间舒张压与钠排泄的关系。 图2.夜间收缩压与钠饮食摄入与肾钠处理功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研究要点: 钠饮食摄入和近端肾小管的钠处理功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血压水平。 低钠饮食对于控制血压及降低肾功损害都有着长远的益处。 大量的研究指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相关,但是,这种相关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多种因素可影响两者的相关性强度。为此,

Ann Intern Med:严格控制血压对老年慢性肾病患者可能有害

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大型全国队列研究显示,在非透析依赖性慢性肾病患者中,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者的死亡率确实更低,但是一旦舒张压低于70 mmHg,这一关联就不复存在了。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Ann Intern Med. 2013;159(4):233-242]。不仅如此,主要研究者、孟菲斯退伍军人事务部医疗中心肾病科主任Csaba P. Kovesdy医生指出,具有“理想”血压值(低

PNAS:一种由多巴胺触发的用于控制血压的植入物

科研人员制造出了一个基于人类细胞的植入物,当它被注入高血压小鼠体内的时候,它接触在性唤起期释放的多巴胺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种降低血压的化合物,因此也就把这种动物的血压降低到了正常范围。这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在大脑中自然释放,对诸如食物、毒品和性等愉悦的刺激做出应答,并且通过外周神经泄露到血液中。Martin Fussenegger及其同事对一个人类细胞系进行了重新编程,从而在接触多巴胺的时候制造出一种容易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