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C:粪便细菌组和代谢组谱与小儿克罗恩病抗TNF治疗后粘膜炎症活性降低相关
2024-02-17 xuyih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消化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从口腔至肛门的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病灶多为肠道溃疡。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其特征是胃肠道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慢性炎症,病程呈现进行性和破坏性;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种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有多种治疗策略可供选择:在过去十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阻滞剂[抗TNF]已被确定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关于抗TNF对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影响的了解是有限的。Wang等人对11名克罗恩病患儿进行的研究表明,克罗恩病中的抗TNF阻断与多样性的增加和向健康对照组的成分转变有关。其中促进炎症的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但促进肠道健康的分类群(如短链脂肪酸[SCFA]生产者)没有显着增加。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讨克罗恩病患儿抗TNF给药后粪便细菌组和代谢组的变化,并将其与抗TNF治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儿童进行了对比。
研究人员对所有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DNA和粪便代谢组测序,通过1H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在抗 TNF 治疗之前和期间纵向收集的粪便样本的细菌组差异。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通过MINI指数评估对粘膜愈合治疗的反应。最后通过比较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肠道细菌菌株差异。
本项研究共分析了121名儿童的530份粪便样本[CD: 5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8,健康:49]。CD中抗TNF的细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梭状芽孢杆菌的三个成员在抗TNF时增加,而拟杆菌类减少。在粪便代谢产物中,葡萄糖和甘油升高,而异亮氨酸和尿嘧啶降低。其中一些变化因抗TNF后的治疗反应而异。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抗TNF后未发现细菌组或代谢组的显着变化。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粘膜愈合是CD患者出现细菌组和代谢组变化的原因,而不是抗TNF应答反应的结果。
原始出处:
Jakub Hurych. et al. Faecal Bacteriome and Metabolome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Mucosal Inflammatory Activity Upon Anti-TNF Therapy in Pa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书中自有黄金屋#春节打卡最后一天,我摊牌了,我想要小礼品😘
97
#克罗恩病# #TNF-α#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