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用细菌孢子DNA发送秘密信息或成可能

2016-09-27 佚名 生物谷

多亏了保护归档数据免受破坏和黑客影响的新方法,“卑微”的细菌孢子正在让人类更加靠近DNA信息储存时代。 对于将数据归档,DNA或许是一项理想的长期解决方案,因为它是如此的致密:1克DNA能容纳1000亿张DVD储存的信息。和人类目前使用的磁盘相比,它还拥有更好的持久性。“磁带每隔6年便需要恢复一次。”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Brendan Largey表示,“对于DNA来说,你可以把它放在你喜欢

多亏了保护归档数据免受破坏和黑客影响的新方法,“卑微”的细菌孢子正在让人类更加靠近DNA信息储存时代。

对于将数据归档,DNA或许是一项理想的长期解决方案,因为它是如此的致密:1克DNA能容纳1000亿张DVD储存的信息。和人类目前使用的磁盘相比,它还拥有更好的持久性。“磁带每隔6年便需要恢复一次。”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Brendan Largey表示,“对于DNA来说,你可以把它放在你喜欢的地方,而它将维持上百年。”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如何将越来越多的数据塞进越来越小的DNA链。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Yaniv Erlich和同事已将如此多的信息塞进DNA片段,以至于他们宣称正在接近理论上的最高限度。

不过,如果DNA要在同现有数字存储形式的竞争中胜出,它还需要变得稳定。人们需要确保DNA不会产生突变并且破坏归档数据。Largey所在的一个学生小组通过将数据储存在被称为质粒的DNA环状物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针对每段信息的DNA序列同一个在被读取时能检查并校正数据的额外序列绑定在一起。

DNA档案还需要防窥探。一个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学生团队试图利用枯草杆菌的孢子加密数据。他们的方法涉及邮寄一个信封,其中含有编码其DNA中“钥匙”的孢子。接收者可利用这个破译由孢子或传统电子通信技术发送的未来信息。

为了额外的安全性,该团队将承载“钥匙”的孢子同诱饵孢子混在一起。这使得黑客几乎不可能辨别出关键孢子,即便他们截获了信封。

目标接受者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是在抗生素——环丙沙星的面前用光照一下孢子。承载“钥匙”的孢子装有额外基因,从而使其在光的特定波长抵御杀死普通孢子的抗生素。在这种光线下,只有“钥匙”承载者能幸存下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5908, encodeId=befd135908b1, content=学习啦,,,,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mStl88fu4NfdY7yem1P7bRvOP6z0jKsBoYR8ezfAricY7meQWcte7LRJsWHVn0CnPJg2JuQmevR0DoFmmEib5QLD2kNESBESQT/0, createdBy=59191706502, createdName=医路开来, createdTime=Tue Sep 27 13:59:35 CST 2016, time=2016-09-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9-27 医路开来

    学习啦,,,

    0

相关资讯

“中国诺贝尔”揭晓,薛其坤获奖

导语:今天下午,堪称中国诺贝尔的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卢煜明、薛其坤各获得高达100万美元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大奖奖金。 知社和您一起回顾一下这2位科学大家,和他们闪耀中国的科研成果,知社对大奖捐赠人的独家采访,以及业界对科学大奖的热评。未来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以表彰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据称

Cell Syst:基因数据噪音或可保护患者隐私

大型基因组数据库对于科学家寻找同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对于贡献了DNA的人来说,这会带来隐私风险。一项2013年的研究显示,黑客能利用网络上公开可用的信息,从被匿名的基因组数据中辨别出人们的身份。 为解决这些担忧,一个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家Bonnie Berger和Sean Simmons研发的系统利用了被称为差分隐私的方法。它通过向用户查询结果中添加少量噪音或

吸烟的烙印,深刻在DNA

中国是“吸烟大国”,烟民占全世界35%的吸烟人群(约3.5亿),其中大多数为男性。数据统计,中国因吸烟致死的人每年超过1百万,超过了HIV感染、肺结核、疟疾、外伤死亡的人数总和,更有10万人死于二手烟的危害。“吸烟有害健康”——显而易见的事实常常因尼古丁的魅惑而被忽视掉。不过最新一篇研究却再一次敲响警钟,它指明吸烟对身体的影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长远。吸烟对基因的影响通过DNA甲基化实现

Nat Chem Biol:科学家开发出改变DNA的新技术治疗多种人类疾病

图片来源:www.phys.org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蛋白,相比当前的方法而言,这种蛋白质可以以较高的准确性改变活体细胞中的DNA分子,准确地改变DNA的能力或许就为研究人员开发新型个体化疗法来帮助治疗目前很多无法治疗的人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神经变性疾病(亨廷

从DNA调控上看,真的有人“青春不老”

导语:来自于荷兰Leiden大学医学中心Bas Heijmans博士领导的6家合作机构对3000多人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同等程度地衰老,有些人的DNA显得更年轻一些,尽管他们也已经步入老年了。这些研究结果于9月22日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年轻人的DNA能够在恰好的时间表达正确的基因。随着岁月的流逝,DNA的调节逐渐被破坏,这是衰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3000人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每

PNAS:从DNA到疾病,科学家发现了罕见脑部疾病的突变机制

正常野生型小鼠神经元(左)比GPT2基因突变的小鼠神经元(右)突触更多在少数情况下,新生儿会出现一种尚未被命名的神经紊乱,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提到:来自巴基斯坦和阿曼的两个家庭中的兄妹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过,经过美国布朗大学Warren Alpert医学院的Eric Morrow博士等研究人员的努力,他们不但确定了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还在小鼠模型上复现了这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