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R1热点突变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级别转化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
2022-04-26 王星语 张师前 张师前公众号
我们从组织遗传学的角度分析了3例LGESS,均接受了内分泌治疗,且复发病灶中存在高级别转化。对原发病灶及复发病灶进行了468个癌症相关基因的大规模平行测序。使用经过验证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体细胞突变分
摘要
Case 1:
47岁女性,术后诊断为FIGO期IIIB LGESS伴有粟粒状的残留灶(Fig. 1A)。原发性子宫肿瘤(Case1-Prim)和宫外肿瘤主要表现为传统的LGESS形态。90%以上的肿瘤细胞有ER和PR强表达(Fig. 1B)。该患者此次术后接受了醋酸甲地孕酮和放疗,持续缓解6.5年。患者为解除小肠梗阻,部分切除了空肠的复发病灶(Case1-Recur1)。术后接受了 3.5 年的阿那曲唑治疗,再次行手术仍未完全切除残余病灶(Case1-Recur2)。后改来曲唑治疗控制疾病2年后,患者成功完全切除结肠内肿块(Case1-Recur3)和腹膜病灶。
每次复发(Case1-Recur1/Recur2/Recur3)均表现为LGESS伴有高度组织学转化灶(Fig. 1B)。第一次和第二次复发(Case1-Recur1/Recur2)在>90%的肿瘤细胞中表现出不同强度的ER和PR表达,包括组织学上的高级别病灶。第三次复发(Case1-Recur3)显示90%的肿瘤细胞PR强表达,ER弱表达。CyclinD1和BCOR在每次复发(Case1-Recur1/Recur2/Recur3)中均为阴性。
JAZF1-PHF1基因融合被检测到。靶向大规模平行测序显示在三次复发肿瘤中均存在体细胞KDM5C移码突变(Case1-Prim/Recur2/Recur3;Fig. 1C)。第一次复发获取的组织数量不足以进行测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复发(Case1-Recur3)获得了STK40 p.R128W错义突变和ESR1 p.Y537S热点突变,但在原发性肿瘤和二次复发中未发现(Case1-Prim/Recur2; Fig. 1C)。ESR1p.Y537S热点突变是克隆性的(在100%的肿瘤细胞中出现)(Fig. 1C)。因为第三次复发中发现ESR1突变(Case1-Recur3),患者接受了氟维司琼治疗,并在48个月内疾病无进展,总生存期为15年(Fig. 1A)。
Case 2:
56岁的FIGO期IB LGESS女性患者(Fig. 2A)行手术治疗(Case2-Prim)。患者术后接受来曲唑治疗。无病生存23个月后,影像学显示盆腔复发病灶。遂行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地孕酮治疗,但病情进展迅速。随后更改治疗方案为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效果不佳。后患者接受了腹膜和腹膜后多发病灶切除术(Case2-Recur1),术后观察11个月。之后因为病情进展,患者接受了第二次切除术(Case2-Recur2),术后4个月病情进展。之后接受了阿霉素治疗,但病情仍有所恶化。
原发肿瘤和首次复发(Case2-Prim/Recur1)的病灶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常见LGESS形态及性索样的LGESS形态学变异。在原发肿瘤和首次复发的肿瘤细胞中,PR的表达大于90%(Case2-Prim/Recur1)。然而,ER在原发肿瘤(ER Allred评分8分;Case2-Prim)>90%的肿瘤细胞中呈强表达,而在首次复发中10%的肿瘤细胞中表达较弱(Case2-Recur1;Fig. 2B)。第二次复发(病例2-Recur2)涉及多个腹膜和腹膜后部位,主要表现为常规和变异的性索样LGESS形态,60%的肿瘤细胞有ER的中度表达,90%以上的肿瘤细胞有PR强表达。然而,主动脉旁复发肿瘤细胞(Case2-Recur2)呈组织学高级转化(Case2-Recur2)。超过90%的肿瘤细胞中表现出ER/PR强表达(ER和PRAllred评分均为8分;Fig. 2B),BCOR(+),而cyclin D1(-)。
检测到EPC1-PHF1基因融合。大规模平行测序显示在复发病灶(Case2-Recur1;Case2-Recur2)中存在ESR1 p.Y537S热点突变,但原发肿瘤中不存在(Case2-Prim;Fig. 2C)。对CCF的分析表明ESR1热点突变是克隆性的,并且在两次复发的肿瘤细胞中均存在。由于最近一次复发(Case2 Recur2)发现了ESR1突变,患者接受了氟维司琼1年。后因疾病进展,改为阿那曲唑治疗6个月后死亡,总生存期6年。
Case 3:
手术分期为FIGO ⅢB期的56岁LGESS患者(Case3-Prim; Fig. 3A)术后接受醋酸甲地孕酮治疗11年。首次手术后8年,该患者接受了腹部肿块切除术+脾切除术+部分小肠切除术。切除的脾标本中未发现复发病灶,但未对其他两个标本进行病理回顾。初诊11年后,该患者于本机构就诊,其腹部有两个巨大的复发包块,已广泛切除(Case3-Recur1),术后口服来曲唑6年且无病进展。后该患者接受了感染网片摘除+部分小肠切除术,并无复发证据。患者继续口服来曲唑一年后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腹膜结节,遂因复发行手术治疗。(Case3-Recur2)。
原发肿瘤呈LGESS形态(Fig. 3B)。首次复发(Case3-Recur1)肿瘤细胞PR表达在90%的肿瘤细胞中强表达,ER在5%肿瘤细胞呈弱表达(Case3-Recur1;Fig. 3B)。第二次复发(Case3Recur2)肿瘤形态学表现与高级别转化一致(Fig. 3B)。ER和PR分别在80%和>90%的肿瘤细胞中呈强表达。
检测到JAZF1-SUZ12融合基因。大规模平行测序显示SMARCB1在第一次复发中存在移码突变(Case3-Recur1),在第二次复发中存在克隆性的ESR1 p.Y537S热点突变(Case3-Recur2, ;Fig. 3C)。与Case 1和Case 2相似,ESR1热点突变在第二次复发(Case3-Recur2)中是克隆性的,所有肿瘤细胞都携带该突变(CCF 100%;Fig. 3C)。因为最近一次病理中的ESR1突变(Case3-Recur2),患者完成了3个周期的氟维司琼(fulvestrant)治疗,且无病进展存活至今,总生存期为19年。
讨论
本篇报道了3例初诊为LGESS,其在进行激素治疗后出现复发,且复发病灶组织学显示高级别转化,其复发可能存在新发的ESR1p.Y537S热点突变。
ESR1基因编码雌激素受体1(ERalpha),这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与包括ESS在内的许多ER(+)的肿瘤发生有关。ESR1p.Y537S热点突变可以在无雌激素的情况下被激活并启动结合辅激活蛋白。ESR1配体结合域的突变已被确定为获得性内分泌抵抗的重要机制,其在激素治疗的选择性压力下发生。特别是在乳腺癌中,约1%的原发性ER(+)乳腺癌和10-50%的转移性乳腺癌中发现了ESR1突变,这些乳腺癌患者以前曾接受激素阻断治疗。此外,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新发ESR1热点突变的情况也有报道。
本研究中ER表达和ESR1突变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在Case 1和Case 2中,复发病灶中存在ESR1突变,ER表达显著减弱;然而,在Case3中,首次复发病灶的ESR1为野生型,但ER表达减少。有趣的是,在Case 2和Case 3中,最初表现为ER相对低表达的复发,接着是ER高表达的复发。
本研究的所有病例中,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观察到LGESS的组织学高级别转化与检测到的ESR1 p.Y537S热点突变平行。Case 2首次复发时出现内分泌抵抗后,以及Case 1和Case 3在对选择性ER调节剂(SER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AI)耐药后,改用选择性ER拮抗剂(SERD;fulvestrant)治疗,达到了长期的疾病控制。事实上,乳腺癌的研究已经表明,对SERMs/AIs的耐药机制与SERDs不同。本文的3名患者均在复发后检测到了ESR1热点突变,并使用了氟维司琼,且均有临床获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ESR1突变的ESS患者是否可以从SERDS中受益。
LEGSS的高级别转化很少见,其有关分子机制的数据也有限。大多数LGESS是由PHF1 和JAZF1移位所驱动的,而YWHAE和BCOR基因异常与HGESS相关。在Case 1中,在检测到ESR1突变之前就发现了高级别转化,而在Case 2和Case 3中,是先检测到了高级别转变后检测到ESR1突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Case3的第一次复发中(Case3-Recur1),尽管有丝分裂活性较低,但核异型性增加,提示此时开始了早期的级别转化。
ER的非配体依赖性激活导致下游之外的转录活性增强。与局部区域复发相比,这些突变优先发生在远处转移部位。因此,ESR1突变的存在可能具有独立于有效治疗限制的预后意义。
局限性:考虑到LGESS的普遍罕见性,尤其是高级转化的LGESS,研究的病例数量很少,然而,识别内分泌抵抗的潜在机制有助于了解该疾病。此外,在转诊机构(Case 1)或我们的临床实验室及研究实验室(Case 1-3)进行了ER和PR免疫组化分析,这可能导致染色强度的差异。
结论
在组织学高度转化和内分泌治疗抵抗后,LGESS中可能出现新发ESR1热点突变。需要更大的数据来进一步研究ESR1突变的频率及其在内分泌治疗抵抗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激素治疗、高级形态转化和/或ER表达改变/减少后,可对复发性LGESS进行遗传分析。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内膜#
84
#热点突变#
70
#分泌#
64
#ESR1#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