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11条干预措施
2024-07-04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盘点小儿苏醒期躁动的11种干预措施,包括父母声音、陪伴、视频通话等,介绍检索来源,指出方法有数据基础但实施不易,欢迎讨论哪种易实施。
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用药物控制,显然不是上策,因为可能对小儿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但是,如果不用药似乎又没有太好的办法。下面,我们盘点一下小儿苏醒期躁动的11条干预措施。
(1)父母的录音:作为患儿最熟悉的声音,常用母亲的声音,由护士术前采集﹐主要是鼓励的话语和呼唤名字,在苏醒时应用。
(2)父母的陪伴(诱导期间、苏醒期间):父母和患儿一同进入手术室,在诱导前和苏醒后进行陪伴,安抚患儿情绪。
(3)母亲视频通话:苏醒后和母亲进行视频通话。
(4)围术期的心理干预:主要是由护士对家长和孩子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心理干预,相对于常规宣教更注重降低患儿的心理应激﹐提高心理承受阈值。
(5)分散注意力(玩具、礼盒、视频等):在诱导前使用各种物品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6)光疗:将患儿暴露在预设的蓝光下。
(7)视听预演:术前访视时,给患儿和父母播放视频,内容为两位医师以诙谐有趣的方式互动,模拟患儿的角度﹐预演进入手术室麻醉的所见所感,包括手术室的环境、温度﹐患儿会用到的面罩、心电监护﹑脉氧探头、电极片和可能感受到的合理的恐惧感。
(8)蒙眼试验:术前用眼罩模拟眼科手术后病人的状态。
(9)术前轻饮:患儿术前饮用适量清水或5%葡萄糖溶液。
(10)白噪声疗法:在苏醒期播放白噪声音频进行干预。
(11)联合干预措施:这类研究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干预措施形成一种综合的策略或护理模式,通常会贯穿整个围术期,例如父母联合专职护士陪伴、围术期的联合认知干预、围术期的舒适护理、抚触护理联合母亲声音、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术前结构化教育和术后探访。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文献检索范围包括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gitation/e-mergence agitation/resuscitation agitation/EA/"'children/preschool children/ pediatric/kid";中文检索词为“躁动/苏醒期躁动/恢复期躁动”“儿童/学龄前儿童/儿科/患儿”。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1日。
可以说,上面谈到的这十一种方法是有数据基础的。但是,每家医院的情况不同,可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那么,您觉得哪种方法容易实施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小儿麻醉# #苏醒期躁动#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