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患者男,62岁
主 诉:体检发现胆囊占位4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15年10月体检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不伴恶心、呕吐,不伴发热、寒战、黄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胀、腹泻、黑便或血便、停止排气排便,无胸憋、气紧、心前区无不适感等症状,由于为影响生活,未在意。2015年12月于XX医院复查腹部彩超,提示富血供病变。
极简标题
影像表现
胆囊不大,囊壁光整,囊内可见带蒂状软组织密度影,轻度强化。
诊断结果
胆囊内软组织密度,CT考虑良性占位,胆囊息肉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1、慢性胆囊炎伴假腺腔形成,粘膜内可见胆固醇性沉积,胆囊底部局灶腺肌瘤样增生(大小1.5cm*1cm*cm)。
2.(腹壁)送检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间质灶状出血,血管周小灶状炎细胞浸润,考虑间皮来源良性囊肿。
病例分析概述
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常见病变,据报道,胆囊切除的标本中有2%-8%发现本病,典型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壁深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最主要的学说是由于胆囊异常收缩导致胆囊腔内压力增高,形成罗-阿氏窦,类似结肠的憩室病
胆囊腺肌瘤病可以分为三型:局限性、节段型、弥漫型。局限型胆囊腺肌瘤病易与胆囊癌相混淆,尤其是在无法识别罗-阿氏窦时。
节段型胆囊腺肌瘤病可见胆囊环形狭窄,将正常胆囊分隔为2个腔。
胆囊腺肌瘤病女性多于男性,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痛,其中超过90%的患者并发胆囊结石。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为偶然发现。
尽管胆囊腺肌瘤病不是一个癌前期病变,但有少量文献报道胆囊腺肌瘤病患者进展为胆囊癌——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胆囊腺肌瘤病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有关。
疾病影像特点
目前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瘤病的文献较多,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内多发囊性灶,声波产生“振铃”效应。
MRI诊断胆囊腺肌瘤病的文献相对较少,但普遍认为MRI对本病的检出和确诊不逊于超声,明显高于CT。标准的MRCP序列(2D SSFSE和3D FRFSE)有助于显示充满液体的罗-阿氏窦和胆囊壁增厚。
通常我们进行常规肝脏MRI扫描时,空间分辨率较低,且扫描中心不在胆囊,脂肪抑制效果不佳,所以正确诊断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我们开始就知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胆囊,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序列的设置,如选择较薄的层厚、扫描中心对准胆囊区以更好地匀场。
SSFP序列将非常有助于本病的检查,如本病例的3D SSFP序列,通过20秒屏气采集,很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囊腔变形、多发罗-阿氏窦。采集的数据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
CT表现
弥漫型:
1.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胆囊腔狭窄,胆囊的腔内面及浆膜面光滑,肝胆界面清晰。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胆囊粘膜层和粘膜下区强化,门脉期强化向外扩展,延迟期胆囊壁强化范围扩大,粘膜层和粘膜下的基层呈不均匀强化或较均匀强化。
2.胆囊CT造影:口服胆囊对比剂后12hCT扫描,胆囊腔内充满对比剂,餐后30min胆囊收缩,对比剂进入Rokitansky-Aschoff窦内,表现为胆囊腔缩小并呈高密度,周围环状分布多个点状高密度影,状如光环,文献中称之为“光环征”,为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
节段型:
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胆囊腔1至2处环状狭窄,其余部分胆囊壁正常。增强表现与弥漫型相似,有时误诊为胆囊癌。
局限型:
胆囊底部局限性囊壁增厚,状如小帽,增厚的胆囊壁密度均匀,内外面均光整,与周围正常胆囊壁分界清晰,其他部位胆囊壁无增厚。增强扫描病变区域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均匀强化。“小帽征”高度提示本病。
鉴别诊断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鉴别:前者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胆囊粘膜层和粘膜下区强化,门静脉强化向外扩展,延迟期胆囊壁强化范围扩大,粘膜层和粘膜下的肌层呈不均匀强化或较均匀强化。胆囊癌的强化方式是动态增强扫描呈持续性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长。
胆囊形态僵硬,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及胆囊壁分层消失伴明显强化,且胆囊窝周边肝实质受累时,多提示胆囊癌的可能性。
胆囊外侧壁不规则增厚,特别是内壁呈结节状或不平整多支持胆囊癌,胆囊壁均匀增厚且腔内外壁光整多为腺肌增生症。
“小帽征”是鉴别基地型GBA与腔内型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征象。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