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
2016-12-30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12):923-932.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而血栓事件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键。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
2016-12-30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而血栓事件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键。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和血小板糖蛋白(GP) IIb /IIIa 受体以及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 cAMP) 水平而起效。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两种常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疗效早已得到证实并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作为一线推荐。根据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 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 时噁心/呕吐的发生率为( 27.8%) ,其中女性为35.6%,男性为25. 0%。呕吐必然会降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而GP IIb /IIIa 受体拮抗剂( GPI) 依替巴肽、替罗非班作为静脉及冠状动脉用药,其药效相对稳定,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 IIb /IIIa 受体结合,被认为是迄今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小分子,对GPⅡb /Ⅲa 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自1998 年问世以来,在临床上尤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中已被广泛应用。依替巴肽是人工合成的环七肽分子,已被批准用于包括PCI在内的ACS 患者。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合并疾病的增多,如何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13 版《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来,关于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临床证据,为帮助广大临床工作者更为合理规范地使用GPI 类药物,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并采用以下描述( 建议、可用、不建议) 对推荐治疗进行分级。
制定者:
中国心血管病相关专家小组(统称)
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6) 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