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neuroendocrino:一滴血,就知道抑郁症有没有得治!
2017-04-07 佚名 来宝网
最新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手指刺血试验帮助医生选择哪种药物最有可能成功地治疗抑郁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精神神经内分泌学》杂志上,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描述了血液中 C 反应蛋白是如何能够预测抗抑郁治疗最有可能在抑郁症患者身上获得成功的。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出现为认知、情绪和身体方面的症状。在全球范围内,超过 3 亿人患有抑郁症,且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抑郁症是“全
最新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手指刺血试验帮助医生选择哪种药物最有可能成功地治疗抑郁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精神神经内分泌学》杂志上,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描述了血液中 C 反应蛋白是如何能够预测抗抑郁治疗最有可能在抑郁症患者身上获得成功的。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出现为认知、情绪和身体方面的症状。在全球范围内,超过 3 亿人患有抑郁症,且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
抑郁症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短暂性的情绪反应完全不同。它会严重影响人们在工作、在家里、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最糟糕的是,抑郁症还可能会导致自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 800,000 人因此而死亡。抑郁症是导致 15 岁至 29 岁之间的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全国性调查显示,从 2009 年到 2012 年之间,12 岁及以上人群当中,每 20 人中具有 1 人以上患有抑郁症——其定义是在过去的两周当中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症状。
生物标志物可显着提高抑郁症治疗成功率
这项新研究的资深作者,来自德克萨斯大学(UT)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精神病学系教授 Madhukar Trivedi 说道,医生选择如何治疗抑郁症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患者的问卷测验。
他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显着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成功率。他补充说道:“目前,我们对抑郁症药物的选择没有比掷硬币好多少,而这正是我们所做的。现在我们有一个生物学解释可以用来指导抑郁症的治疗。”
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同样来自于德克萨斯大学(UT)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抑郁症中心主任 Trivedi 教授表明,高达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没有什么改善,大约 40% 的患者在三个月内终止治疗。
他说,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自己放弃了:“放弃希望真的是抑郁症所有症状中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症状。”他补充说道:“但是,如果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与血液检测和改善预后有关,患者就可能会更愿意继续治疗并从中获得益处.”。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小组将 106 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对他们的缓解率进行了分析。其中一组单独处方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另一组则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药)加安非他酮。
研究人员还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测量了每例患者的初始血液 C 反应蛋白(CRP)水平。
初始 C 反应蛋白可预测治疗是否成功
当研究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现,缓解率的差异与所使用的抑郁药物之间的差异有关,这取决于抑郁症患者的初始 C 反应蛋白水平。
例如,如果患者的初始 C 反应蛋白水平低于 1 毫克 / 升,则他们单独服用艾司西酞普兰能够得到缓解的可能性很小(联合用药患者的缓解率为 30%,与之相比,单独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其缓解率为 57%)。
然而,对于那些初始 C 反应蛋白水平较高的抑郁症患者,联合用药则更容易缓解:与艾司西酞普兰仅 33% 的缓解率相比,联合用药缓解率为 51%。
以前的研究曾试图将 C 反应蛋白与抗抑郁药的成功联系在一起,但 Trivedi 教授说道,他们在寻找更高水平的 C 反应蛋白。他解释道,在他看来,“你不需要那么严重的炎症来体验抑郁症有多难受。其实只需要一点点炎症就足以让患者体验到抑郁症的症状了。”
该研究小组现在正计划着要进行更大型的研究,以探讨 C 反应蛋白与其他抗抑郁药获得成功之间存在的关联,并寻找其他与抑郁症治疗效果有关的生物标志物。
“抑郁症患者和初级保健提供者都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标记物,这些标记表明这一疾病存在一些生物学特征。否则,我们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一问一答来讨论决定如何治疗,而这是远远不够的。”Madhukar Trivedi 教说。
原始出处:
Jha MK,Minhajuddin A,Gadad BS,et al.Can C-reactive protein inform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selection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Findings from the CO-MED tri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目前是否应用于临床?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