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道不能独立创办高IF的SCI杂志?
2012-11-05 曾庆平 科学网
早就知道国内创办的一份IF很高的SCI杂志——Cell Research(CR),2006年的IF已达3.426,2009年IF猛增到8.151,2011年仍保持在8.190。CR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创办,但隶属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最近又听朋友介绍,由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的《植物生理学报》在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后再度
早就知道国内创办的一份IF很高的SCI杂志——Cell Research(CR),2006年的IF已达3.426,2009年IF猛增到8.151,2011年仍保持在8.190。CR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创办,但隶属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最近又听朋友介绍,由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的《植物生理学报》在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后再度改名为Molecular Plant(MP)。今天google了一下,发现MP早在2008年就已出版发行,今年已经是第5卷了。
可喜的是,MP在出刊当年就被SCI收录,2009年的IF已经达到2.784,这在112种中国SCI期刊中排名第4,在全球172种国际植物SCI期刊中排名第26(位列前15%),水平算是很高了。2011年MP的IF更是升至5.546,成绩相当骄人!
MP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国际化的编委会,由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的弈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陈晓亚院士共同担任主编,编委都是国内外知名的植物科学家。该刊以“牛津杂志群”(Oxford Journals)作为平台,体现了它的国际性和先进性。
以上述SCI杂志为契机,相信中国正在或即将有更多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创刊。可是,令本人不爽的是,为什么MP要由牛津大学出版社负责排版、海外纸版发行及电子版的制作和全球发行,而CR又要加入自然出版集团呢?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独立出版发行自己的SCI期刊呢?
恕我冒昧揣测,关键还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可能首先担心的是高质量稿源不足,所以创刊的第一年基本上是以专刊形式组稿,其次是担心出版质量和风格不如别人,所以找了一个信誉很好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最后又担心影响范围较小,依赖国外出版商庞大的发行网络就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认为这种国际化策略是短视的,只要合同在,永远会受别人牵制!现在MP的IF很快上来了,不知窃喜的是外方还是中方呢?庆幸还是后悔呢?想必这种商业合作占尽好处的应该是外方吧?我们在利润分成上恐怕只是一个小头吧?
有段时间,《生物工程学报》曾尝试过将英文版委托Elsevier出版,读者可以在Science Direct上免费下载全文,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在2008年就停止了合作,是反悔了吗?我其实赞赏该杂志放弃与外方合作的做法,但问题是多年过去以后,该刊还是以中文出版,英文平台并未建立起来。
尽管本人人微言轻,但我仍呼吁未来在中国诞生的SCI杂志一开始就要自强自立,不仅要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国家品牌,还要为后来的雨后春笋树立成功的办刊模式,不然将来办出点名堂来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哟!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