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评论:科学家当“网红”并非坏事

2016-06-29 佚名 生物谷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家该不该当“网红”的讨论。“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增多,科学家“网红”日渐涌现。今年4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微博。结果不到两小时,粉丝破35万,让这位科学家在中国网友中又“火”了一把。5月,蛰伏10年后一鸣惊人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同样被不少媒体评为“网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家该不该当“网红”的讨论。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增多,科学家“网红”日渐涌现。今年4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微博。结果不到两小时,粉丝破35万,让这位科学家在中国网友中又“火”了一把。5月,蛰伏10年后一鸣惊人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同样被不少媒体评为“网红科学家”。

对于他们的表现,不少人为之叫好,但也有人批评其“哗众取宠”。反对者大多认为,科学注重严谨性、严肃性,而“网红”更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二者格格不入。

不过,在笔者看来,将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身份加以融合,让科学家具有“网红”精神,恰恰是当下科学普及中所缺失的。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首先,“网红”精神为科学家做科普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严谨”无疑至关重要。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科学家由于长期置身科研领域,做科普时难以放下身段、转变思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致使科普效果不尽如人意。

“网红”精神,其实是一种服务精神和娱乐精神。为了走红,“网红”们不惜放下身段,甚至扮丑卖乖,以满足网民的娱乐、刺激等心理,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

对于那些已走红的“网红科学家”,其实他们并未扮丑卖乖,而是汲取了“网红”的这种服务与娱乐精神。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们勇于展现个人风格,让科学知识搭乘娱乐的顺风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带出象牙塔。

其次,科学家进军“网红”圈,为科普提供了新渠道。去年,一项调查发现,在中国,65.24%的受访科学家不信任媒体,认为媒体会夸大其词或断章取义,其报道甚至可能对研究形成阻碍;还有很多受访者认为,科研圈缺少把科学传递到公众的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科学家有了更多直接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出去,避免二次解读中出现误解和歧义。

如今,国家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已经不再只是媒体等科普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科学家应当承担的义务。科学家应当多与媒体和公众接触,将实验室里封存的成果传播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少一些公式术语,多贴近大众生活。故此,多一点“网红”精神并不是坏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04206, encodeId=156c1404206c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f77e94785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网红#</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9478, encryptionId=ff77e94785a, topicName=网红)],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981e2448917, createdName=caoliehu, createdTime=Fri Jul 01 02:28:00 CST 2016, time=2016-07-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7-01 caoliehu

相关资讯

精神疾病往往也是天才?科学家说不!

精神疾病与创造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科学家说不。 在1998年以前开展的29项相关研究中,15项研究根本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任何关联,9项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而另外5项研究则没有给出明确说法。 科学家找不到精神疾病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科学理由。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提起文森特-威廉-梵高、弗吉尼亚-伍尔芙、罗宾-威廉姆斯等人的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会感

5位亚洲女科学家荣获首届“格罗·布伦特兰奖”

首届“格罗·布伦特兰奖”26日在台北举行颁奖仪式,将荣誉授予5位亚洲女性科学家。 “格罗·布伦特兰奖”由挪威前首相、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格罗·布伦特兰支持创立。布伦特兰夫人于2014年获得唐奖“永续发展奖”后,将部分奖金授权给台湾成功大学,以举办为期三年的学术活动,为亚洲开展公共卫生及永续发展研究的女性科学家提供支持,并为其中的优秀青年才俊颁奖。 来自孟加拉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及中国台湾地区的5位

Science:意大利政府克扣科学家“工钱”,引发全国性运动

最近,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对本国政客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达到忍无可忍了,他们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对抗国家当前研究体系的运动。科学家们呼吁政府取消多年来的预算限制,并且抵制越来越多的海外科学家来意大利工作。 上周四,几百名研究人员与学生们在罗马Sapienza大学商讨他们的集会方案。 该运动的导火索是由几周前Sapienza的物理学家Giorgio Parisi的一封刊登在《Nature》杂志上的公开信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不走寻常路的科学家们

科学家们总是让人敬仰的,就像游戏里的上仙,各种装备技能爆表!不过有那么些科学家到一定时期,不知道是不是打开方式不对,剑走偏锋疯狂又诡异!1搭建强奸架,争议缠身的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 Harlow )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意图找出什么是爱,在他的实验室里有设计了一个“强奸架”——猴子的强迫交配机,更引起争议的实验设备是“绝望的坑”—小猴子会被放置在一个小隔离室长达一年,且没有任何生物接触。他认

这些年,科学家对癌症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肿瘤的发生不是小概率事件。据统计,大约4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被诊断出某种类型的肿瘤。肿瘤的成因和发展因人而异,但患者们往往都有着不尽人意的结局。 不过,随着过去几十年内科学家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生机理,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这也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机会。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常认为只要能够在早期及时诊断出肿瘤,就可以最终治愈它。那

盘点:科学家教你如何利用脑洞大开的特技干掉癌细胞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在揭示癌症发生机制及耐药的新型通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时科学家也开发出了多种抵御癌症的新型疗法及预防措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癌症化疗法、放疗法,以及癌症免疫疗法等方法。 而如何靶向杀灭癌细胞呢?科学家们有着不同的方法。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卑尔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帮助癌细胞扩散的特殊蛋白,那么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