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Clin Cancer Res:一种利用外周血筛检大肠癌的新法或面世

2013-06-21 蒋杰 生物谷

近年来,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和血液标本保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已成为大肠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梅里埃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完成了对外周血18个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分子标记物检测的灵敏度显著优于传统的FOBT方法。该研究已发表于《临床肿瘤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

近年来,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和血液标本保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已成为大肠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梅里埃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完成了对外周血18个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分子标记物检测的灵敏度显著优于传统的FOBT方法。该研究已发表于《临床肿瘤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肠癌筛检方法主要包括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FOBT是非侵入性的,但其灵敏度较低,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

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全基因组生物芯片分析100例大肠癌患者与10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筛选出5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了18个基因,构建分子预测模型,用于大肠癌的检测。在包含160例样本的独立验证研究中,预测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和88%;分类准确性为86%;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94。上述结果显示,外周血分子标记物检测的灵敏度显著优于传统的FOBT方法。同时,外周血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要求简便,只需抽取2.5毫升血液,即可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创伤性小,患者依从度高,利于连续动态检测和人群的大规模筛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梅里埃研究所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孟夏博士表示,历经了多年对数据的分析和验证,生物梅里埃公司或将在近期启动该研究成果的商业产品化运作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blood-based 18-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
PURPOSE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patient survival. However, compliance with current screening methods remains poor.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an accurate blood-based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for CRC detection.
EXPERIMENTAL DESIGN
Gene expression in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from 216 patients with CRC tumors and 187 control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study. We first conducted a microarray analysis to select candidate gene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controls. A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assay was then used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of selected genes. A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was identified using a training set (n = 200) and then validated using an independent test set (n = 160).
RESULTS
We identified an 18-gene signature that discriminated the patients with CRC from controls with 92% accuracy, 91% sensitivity, and 92% specificity. The signature performance was further validated in the independent test set with 86% accuracy, 84% sensitivity, and 88% specificity.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 was 0.94. The signature was shown to be enriched in genes related to immune function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dentified an 18-gene signature that accurately discriminated patients with CRC from controls in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Our results promp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lood-based gene expression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early detection of CRC. Clin Cancer Res; 19(11); 3039-49. ©2013 AACR.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78509, encodeId=78b815e85093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d72428202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外周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2820, encryptionId=fd724282021, topicName=外周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31916414168, createdName=ms3994565386320060, createdTime=Sun Jun 23 01:21:00 CST 2013, time=2013-06-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Nature Genetic:大肠癌新遗传风险因子被发现

  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三个与大肠癌相关的新遗传“热点”。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23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杂志上,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肠癌生物学的新认识,有可能指出了该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人科学家郑苇(Wei Zheng)教授,其现任范德堡大学Ingram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分子流行病研究室

Lancet Oncol:新药TAS-102治疗晚期大肠癌效果较好

一种新的治疗那些已经耐受或对标准治疗无响应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Lancet Oncology 杂志上。 该新药物叫TAS-102,这项研究将药物对169例日本不能手术的转移性大肠癌患者进行了测试。这些病人已??经经历了几轮的标准化疗,但没有效果或已经对标准药物治疗(包括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药物)出现了耐受。 研究人员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

癌症干细胞标志蛋白被发现

  治疗癌症如果不把癌症干细胞彻底清除,癌症很容易复发和转移。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找到了癌症干细胞含有的一种标志蛋白,有望对癌细胞做到“斩草除根”。   京都大学消化内科教授千叶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中注意到消化道中的一种蛋白质Dclk1,他们分析了罹患大肠癌的实验鼠,发现含这种蛋白质的细胞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癌细胞。他们通过基因操作成功地有选择地清除了含Dclk1蛋白质的细胞,

Cancer:高钙摄入可降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风险

  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癌症学肿瘤会年会上,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高钙摄入可降低某些大肠癌癌前病变的风险,但其只与特定基因相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0的《癌症》杂志上。   高钙摄入可降低由两个基因(KCNJ1和SLC12A1)突变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和直肠病变的风险,但不降低没有基因突变的人。研究人员说,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先前研究的关于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腺瘤病变结果不一致的原

DDW 2013:饮食结构与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在5月18日至5月21日召开的美国消化疾病周上,来自匹兹堡大学的Franck Carbonero教授发表《非洲本土人与非洲裔美国人短期日常饮食互换对结肠发酵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文,指出人类肠道生物菌群及相应的代谢途径并不取决于遗传背景,而是受到饮食结构变化的动态调节。西方高脂饮食能够抑制肠道微生物发酵,而富有多糖类和淀粉的饮食结构作用反之。更为重要的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将最终导致肠

NAT COMMUN :miR-17-5p可能是大肠癌进展关键调控因子

  近日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大肠癌进程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miR-17-5p及其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秦环龙(Huanlong Qin)教授和马延磊(Yanlei Ma)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秦环龙教授主要从事胃肠道疾病的外科基础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