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事件的三级预防
2015-07-17 中山医院 杨震 医史微鉴
(一副中世纪有关创伤的医学绘画。人是很脆弱的,一旦受伤,身心俱损、性命堪忧。我做过多年的创伤救治工作。我觉得,创伤的威胁可以来自于四面八方,而能够保护我们的,唯有预防。不受伤,才是王道) 极端伤医杀医事件的频发,与政治经济、法治环境、民众文化与信仰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大的环境一旦形成,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医界一定要明确认识:第一、对于“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要准备打“持久战”,要“警钟长鸣”
(一副中世纪有关创伤的医学绘画。人是很脆弱的,一旦受伤,身心俱损、性命堪忧。我做过多年的创伤救治工作。我觉得,创伤的威胁可以来自于四面八方,而能够保护我们的,唯有预防。不受伤,才是王道)
极端伤医杀医事件的频发,与政治经济、法治环境、民众文化与信仰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大的环境一旦形成,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医界一定要明确认识:第一、对于“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要准备打“持久战”,要“警钟长鸣”;第二、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的“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暴力以及极端恶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
谈到预防,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套用一下“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进行表述。
一级预防:没事不找事
讲“一级预防”,一定要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有着深入的认识。但是,这个方面没法说太多……我们干脆跳过去,讲些结论性的东西。
首先,看病,要正儿八经给人家看。我们反复强调注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力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尤其是一些低级错误。
第二,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家”。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注意善待中低收入、特别是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对于那些“砸锅卖铁”、卖房子来看病的病家,在使用昂贵的重大药物、重大手术等方面,一定高度谨慎。没钱的人,按照没钱的办法治;有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若是你把没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第三,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人”。特别要注意观察患方有无精神心理障碍、有无对诊治的过高预期。要多给患者安慰,多与患方沟通。平日里,你对给他几个微笑,他就不好意思砍你…
上述几个方面的培训教育,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多,我就不再赘述。我想针对“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的“好发季节”和“诱发因素”重点讨论一下。
这些年处理各类医患纠纷和医院暴力事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医院暴力冲击的整体形势是否可以预测?我曾绘制过国内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年度走势图,有波峰有波谷,就像股票的K线一样(不同之处是,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走势终年呈“高位运行”态势)。我一直坚信,这个曲线的走势是可以预测的,但还没找出特定的预测指标。不过,我认为具体的指标不在医界范围之内,而是与经济形势、重大节点等有关。
肯定有朋友会说,既然不知道预测指标,那么关注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走势有啥意义?当然有意义。目前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走势中,明确呈现出“惯性特点”或者某种程度的“破窗效应”:一旦出现恶性事件,那么后续常常接二连三地发生。所以,现在只要连续出现伤医事件,医疗机构就要意识到“好发季节”来临了,就有必要马上提升“预警级别”!
如果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施暴者身上常常有着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矛盾的“累加”:经济状况极差、家庭不和、社会支持不足、信仰缺失、性格缺陷等等,最后再加上慢性(重大)疾病无法治愈的痛苦。由此可见,在目前一个时期,医界有必要加大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要傻傻地成为这些巨大矛盾的“接盘者”。换句话说,在诊疗适应症的把握上,不但要注意“病理生理适应症”,还要注意“社会科学适应症”。几十年前可以进行的某些高风险治疗模式,如今是否依然能够做?这是个问题。因为,社会支持程度、社会信仰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极端事件对医院或医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二级预防:矛盾不激化
二级预防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预防极端事件方面,可以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一旦发现医患纠纷中当事人有过激举动的倾向,可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但是,真心希望他们有一颗“作为”的心。
我们还是要来谈谈我们自己该怎么办。
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的“二级预防”,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对抗的发生。要做到少打架、或者不打架,在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识别出那些有可能拿刀来砍人的主儿,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出现极端事件。
“早发现、早诊断”的核心就是“评估”。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伤医杀医极端事件,往往被很多人描述“毫无征兆”、“防不胜防”,这样的结论让医务人员顿生恐惧。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真的是“毫无征兆”的吗?其实,单就医院暴力而言,国外早已有了较为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例如,患者表现激动或者不安、患者出现抵制建议治疗的行为、患者存在威胁或暴力行为史、患者的朋友或者家属出现暴力行为、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等等,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医院暴力极端事件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
我们重点来谈更为可怕的“极端事件”的预防,这里更是有很多“蛛丝马迹”可循。一些长期从事纠纷处置、有经验的“老医务”都知道,医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某些闹得不太厉害、但有些偏执或行为异常的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引起医务管理部门高度紧张,主要是因为,经过评估,经常会发现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严重扭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之我们前述的“矛盾累加”,他们对社会、对未来已经产生绝望情绪,极易出现极端行为。
更为麻烦的是,当前这个时期,很多人没有信仰束缚,不懂敬畏,一旦绝望就以极端形式报复社会。我们在处理与此类人群的纠纷时,一定要特别当心,要与“医闹”区别对待。首先,确保“不刺激”原则,与此类人员沟通一定要有足够耐心,切忌言语刺激。其次,与对待“医闹”应采取的强硬态度不同,对待此类人员,要尽量灵活化解。我们要注意,对于此类人群,单纯地讲道理都白搭。化解的要点在于重建他们的生活希望,最起码不要让他们在医院彻底绝望。
所以,有时即便医疗上没有过错,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说白了,并不是所有来医院吵闹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他钱,还是要讲法治的。但是,一旦我们“诊断”出对方有某种程度的“精神障碍”时,这钱是必须得给了。我喜欢开玩笑说,在预防极端恶性事件方面,一定要相信人民币是可以治疗重症精神障碍的。给的越多,疗效越好。这个道理大家必须得想的通,在当下的无序时期,要学会感悟“舍得”。
记住,对于那些时代造成的绝望群体,我们一定不要成为压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级预防:有事赶紧逃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以防止伤残,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当然,在第三级的预防之中,还是要非常注重安保力量的作用。那个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每20张床配备1名保安”的治标不治本的指示要求,虽然把医院变成了一座座“军事要塞”,但在目前来说,医疗机构确实很有必要强化“人防、物防、技防”。
而对于医护人员,我们要说:逃跑。这是预防被砍的最后一招了,极为重要。
在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技巧方面,我推荐一下国内医务同道出品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这份有着本土特色的指南,在“逃跑”、“防御”、“抵抗”等极端暴力三级预防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建议同道们研读一下。在这里,我很想着重强调,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一定要头脑清楚,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不要追求一时的“尊严”。在屠刀面前,要勇于逃跑,保命要紧。实在跑不掉,再进行顽强抵抗。我们绝对不要求大家在危险面前“保护公物”什么的:不会保护自己的人,我们根本不指望他能保护医院。
在医院内部培训的时候,我很明确告诉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们:逃跑,是对生命的爱护,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养。
好了,所谓“医院暴力的三级预防”,讲来讲去,就是说,保命不是依靠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而是依靠智商和情商。
最后我们还是要说: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和患者在同一条船上,只不过这条船遇上了时代的风暴。我们衷心祈祷,风暴赶快褪去,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学习了无语了!!
57
医生挺难
134
太恐怖了,
174
注意防护便是,
102
注意防护便是,
85
感谢分享~
97
感谢分享~
85
感谢分享~
85
的确,
101
无法直视,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