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吴镜湘团队】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后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开发和外部验证
2024-01-18 胸科麻谭 胸科麻谭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基于中国大陆多个研究中心的临床数据,首次构建了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后新发生的,具有临床重要性的房颤之预测模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吴镜湘团队在国际著名外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发表题为“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model for predicting new clinically importa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lung cancer surgery-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相关研究。该研究基于中国大陆多个研究中心的临床数据,首次构建了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后新发生的,具有临床重要性的房颤之预测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高血压、术前治疗、临床肿瘤分期、术中心律失常、输血以及手术时长等七个变量,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有助于房颤高危患者的识别和预防,减少该事件的发生。
术后房颤(POAF)是胸腔镜辅助肺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既往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为2.5%-20%,其发生与患者不良预后增加相关。当前,POAF的全普预测指标尚不清楚,基于大样本预测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POAF的模型较少。尽管欧洲和美国已经开发了一些模型来预测胸外科手术后新发具有临床意义的POAF,但由于种族差异,这些模型在亚洲人群中的应用是否适用尚不清楚。此外,以往的研究存在模型性能较差、数据可及性差、分析的患者数量较少、缺乏外部验证等局限性。因此,基于可及临床变量构建一个性能良好的模型来预测胸腔镜解剖性肺癌手术后新发POAF概率尤为重要。
本研究收集了既往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微创肺叶、肺段切除术的14074例患者和在瑞金医院接受同种手术类型的2941例患者的围术期房颤发生情况,探讨POA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相关预后,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预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纳入的患者中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5%(417/1701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术前治疗、临床肿瘤分期、术中心律失常、输血以及手术时长等因素为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该研究新建立的预测模型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和临床实用性,有助于房颤高危患者的识别和预防,减少该事件的发生和相关不良结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博士研究生童朝阳为本文第一作者、瑞金医院胸外科博士研究生牛振屹和上海市胸科医院副主任朱宏伟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吴镜湘主任、瑞金医院胸外科李鹤成主任和金润森副主任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郑吉建主任为本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8111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胸腔镜# #预测模型# #新发房颤# #肺切除#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