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二院乳腺科多名医学生集体患癌?医院凌晨2点发通告!果真是实验试剂惹的祸吗?
2023-11-09 Swagpp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对于此事件,您怎么看?
近两日,「中山二院一实验室课题组的多名学生集体患癌」的新闻占据各大平台榜首,引发热议。
11月8日凌晨2点,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网传“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疑受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一事发布情况说明:确有2医生1进修人员患癌,但并不像网上说得那样。
图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微信公众号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事件于短时间迅速发酵,具体情况到底如何?
“中山二院”事件迅速发酵
扑朔迷离 让子弹飞一会儿
事件的始末还要追溯到11月7日“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冲上热搜说起。6日晚间有网友爆料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一导师的多名学生患癌且是罕见型,疑似实验室的试剂问题。
“师姐去年博士毕业,留院博后,今年前两个月腹痛怀疑胰腺炎进医院”“具体分型忘了,但是说是要查文献才能确定的分型,应该不常见”“在完全没有和师姐沟通的情况下把师姐从各个群里踢掉了”......
截图中的重点信息如下:
1、同一课题组多名学生“集体”患癌,3个博士1个博后,还有六个待确认;
2、都小于30岁,全是罕见型,甚至不少都转移/晚期了;
3、不似偶然,推测可能是实验试剂造成,但院方想当偶发事件处理;
4、课题组导师苏某将一患癌博士学生直接从各个微信群踢掉,在该学生刚刚拿到癌症病理报告之后。
图源:某博截图
同一导师的多名学生同时罹患癌症,确实有悖常理。如果该情况属实,意味着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存在重大的实验安全问题,同时对当事人的处理方式也有失人道主义义务。
同天,中山二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关注到此事,相关信息不实,具体情况正在调查处理,后续将发布相关信息。而该院科研科工作人员表示,未掌握具体情况,暂时无法回应。
8日凌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布官方情况说明,回应了这一事件。通报重要信息如下:
“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其中2名现为我院乳腺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我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来院进修人员,已回原单位工作。该实验室无在读学生患癌。”
图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微信公众号
然而,众多网友对该通告并不“买单”。
据知情人士爆料,苏教授组的学姐在上半年出现腹痛症状,并在就医后查出患癌,病理分析为胰腺未分化癌。之所以称之为“罕见型”,是因为此分型占胰腺癌约2%,且多见于老年人。
此外,同一时间同一实验组爆出多名学生患癌,还非常巧合的都是较为罕见型的癌症(胰腺癌+转移,罕见型乳腺癌,腹膜后肉瘤),足以令人怀疑。
更令人浮想连篇的是,苏教授带领的团队,多次在促癌因素相关的领域发表研究成果。
图源:微博
7日晚间,相关人士晒出病理报告的照片,称该报告属于患病学生中黄某的,即爆料中所说患胰腺癌转移的当事人。照片显示病例报告出具于11月2日,临床诊断一栏中写道:“病变符合恶性肿瘤,考虑为胰腺癌转移”。
8日下午,通告中罹患胰腺癌的黄某妹妹开始发声,之前网上所传信息可能是中大校友发的,受害者家属并未有过发言,“我们家属对于不清楚的情况是不会讲,最大程度保护家人和姐姐。”
不过,黄某妹妹确认了黄某患上胰腺癌的病情和被苏姓导师踢出群聊的情况属实,“他确实把姐姐踢出去了,一号出病理,二号就踢人”。在拿到病理报告后,乐乐称姐姐并未问责导师而被移出群聊,“我们根本就没反应过来,不知道为啥他这样子做。”
对于院方公告内容,妹妹表示:“(通告中三人)每个人负责不一样的课题,但都是经常做实验。” 乐乐透露姐姐病情仍很严重,她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关于姐姐病情的帮助,“我们现在不想管那么多,只是看看能不能有机会救我姐姐。”
图源:齐鲁晚报
天灾?人祸?
实验试剂惹的祸?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布的“情况说明”中表示: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成立以来,实验室一直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管理,对所有实验人员都有开展实验前安全和规范操作培训。
“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
作为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长江青年学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树华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苏教授团队出现多名学生患癌的情况,自然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事件,多方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众所周知,癌症的成因复杂。目前从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生物学博士王晨光表示,恶性肿瘤长出来(达到可被检测的程度)需要很久。即使几十人的课题组真的同时出现多位癌症患者,这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和课题组研究环境也难以建立直接联系。
“具体多久因人、因肿瘤类型而异。总的来说,肿瘤的发展比一般人想象的要慢得多,需要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上。这跟一些人的直觉不同,大多数肿瘤患者的确诊是在有症状后就医检查发现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肿瘤的发生和形成是在出现症状前不久的事。”
“传言中还提到有6名课题组成员同时患上乳腺癌,而且癌患年龄都不超过30岁。这一点更加匪夷所思,乳腺癌发生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达几十年),笔者有几十年癌症研究经验(主要就在乳腺癌方向),还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研究试剂(包括动物体内肿瘤造模的致癌剂),能在人身上短时间(几年内)如此有效地诱导肿瘤发生。”
然而,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观点。
生物学博士李雷表示,这3名患者的共同交集是都曾经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学习或工作,且均在2023年确诊患癌。从年龄上推测,3个人应该都在30岁附近,官方数据提示“这个年龄段癌症的发病率应该在千分之一左右”,因此出现如此高比例患癌还是不多见的。
科普作家庄时利和在接受采访时称,“按照目前获得的信息,暂时没法判断和实验直接有关,要证明因果关系需要多项证据。但是,如果最终确认在同一单位短时间内,确实有多名非高危年龄段人员患癌,则要考虑是否与实验以及周边环境有关。”
截至本文推送,事件尚未有定论,读者更应理性看待。
医学实验室患癌率更高?
真实世界研究这么说
抛开此次事件,长期在生物医学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已知或潜在的化学致癌物、诱变剂和致畸物,他们罹患癌症的风险是否会高于普通人呢?
先前,来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回顾性地调查了1970-1992年期间瑞典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人员的癌症标准化发病率(SIR)和标准化死亡率(SMR),涵盖5035名实验室员工,以及2923名非实验室员工作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男性实验室员工的脑肿瘤SIR为1.69,但在实验室工作超过10年的男性研究员的脑肿瘤SIR升高至3.11。而女性实验室员工罹患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风险有所升高,SIR分别为3.51和1.62。不过,SMR没有升高。
因此,该研究也提示,长期实验室工作有可能提高科研人员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
无独有偶。在以色列开展的队列研究,收集了4300名生物医学和常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37年的随访后共计记录到230例癌症病例。
研究者观察到,在研究、常规、细菌学和病毒学、同位素实验室中,总体癌症标准化发病率明显升高。具体到各个器官,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和甲状腺癌的SIR显著升高,而男性中的前列腺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的SIR也升高。
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结论,排除个人风险因素,研究者开展了第二步嵌套病例对照研究。多条件回归分析模型证实,生物医学实验室工作往往会增加女性患癌风险,比对照组高出120%,尤其是乳腺癌。
同时,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病例曾接触过至少一种已知的人类致癌物,因此可能用暴露因素来解释。
以上仅为研究解读。而现阶段,国内未见有类似的回顾性研究。
不过,无论此次事件的定论如何,对于平时需要参与医学或生物学实验的科研人都是一种警示!
庄时利和提醒,“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存在一定风险,新进实验组的同学在上手之前要认真学习一下,了解哪些试剂有毒性或者致畸/致癌风险。实验要认真做,但你自己不应该成为耗材。同时做实验的各位朋友,记得认真写好及保存好自己的protocol(协议),主要是为了改进实验用的,也可以将来指导师弟师妹,最后在某些时候也能保护自己。”
参考资料:
[1]Wennborg H, Yuen J, Axelsson G, Ahlbom A, Gustavsson P, Sasco AJ. Mortality and cancer incidence in biomedical laboratory personnel in Sweden. Am J Ind Med. 1999 Apr;35(4):382-9. doi: 10.1002/(sici)1097-0274(199904)35:4<382::aid-ajim9>3.0.co;2-f. PMID: 10086198.
[2]Shaham J, Gurvich R, Kneshet Y. Cancer incidence among laboratory worker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routine laboratories in Israel: Part II-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m J Ind Med. 2003 Dec;44(6):611-26. doi: 10.1002/ajim.10312. PMID: 14635238.
[3]Shaham J, Gurvich R, Kneshet Y. Cancer incidence among laboratory worker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routine laboratories in Israel: Part I-the cohort study. Am J Ind Med. 2003 Dec;44(6):600-10. doi: 10.1002/ajim.10311. PMID: 14635237.
[4]https://mp.weixin.qq.com/s/qKk4vovOWVUgYk63UJKXOg
[5]https://mp.weixin.qq.com/s/HXbt_zy26CSwVrKDsrbWCQ
[6]https://mp.weixin.qq.com/s/5qBzVSUKvivrNQAjMSZlDw
中山二院回复乳腺肿瘤实验室拆除!引网友热议,你觉此时拆除合适吗?欢迎点击交流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留下一个足迹。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