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糖尿病领域领域进展汇总
2012-01-21 MedSci MedSci原创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达9.7%,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4%。同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人。 中国人糖尿病高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仅仅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吗?是否还存在其它原因?另外,面对糖尿病大军,有无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问世?新的药物安全吗?带着许许多疑问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达9.7%,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4%。同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人。
中国人糖尿病高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仅仅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吗?是否还存在其它原因?另外,面对糖尿病大军,有无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问世?新的药物安全吗?带着许许多疑问,让我们全面解读2011年糖尿病的故事。我们期待有一天,能真正攻克糖尿病。
一、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二、糖尿病临床进展
1、 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持续恶化,人数达3.66亿
在欧洲糖尿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2011年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增加近30%。每年有460 万人死于糖尿病,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4650亿美元。IDF主席Jean Claude Manbaya教授说:“在2011年,每7秒钟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警钟正在敲响”。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218
2、 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模型
2011年第71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年会的Banting奖授予了Barbara E. Corkey教授,以表彰她在代谢、糖尿病及肥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与传统的观点不同,Corkey教授提出的研究模型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原因,而非结果。即最先出现的是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造成体内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共同引起肥胖和糖尿病。游离脂肪酸、食物添加剂中的单酰基甘油酯(MOG)、人工甜味剂及铁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Corkey教授认为,关于高胰岛素血症作用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使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潜在的干预策略包括使用二氮嗪、胃旁路手术及降脂治疗,以减少胰岛素分泌、缓解高胰岛素血症。
3、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更新
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HAPO)研究对25 000余例孕妇进行了妊娠24~32周血糖与妊娠结局的调查,证实血糖升高对母婴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血糖升高呈连续性增加。即使血糖轻度升高而未达到以往认为的异常水平,其负面作用仍然存在。对轻度血糖升高的妊娠妇女进行干预,能够降低某些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HAPO研究结果引发了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诊断标准的思考。因此,ADA于2011年修订了GDM的筛查和诊断标准:①在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个体中,产前首次就诊时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来筛查未诊断的T2DM;②对于未能确诊糖尿病的孕妇,可在妊娠24~28周采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rest,OGTT)筛查GDM,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5.1 mmol/L或1小时血糖≥10.0mmol/L或2小时血糖≥8.5 mmol/L,满足任何一点血糖值即可诊断GDM;③GDM妇女在产后6~12周进行糖尿病筛查,以确定是否永久存在糖尿病;④有GDM病史的妇女应至少每3年进行糖尿病筛查,以确定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与既往的诊断标准相比,新标准有许多不同之处:①对于具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孕妇在初次产检时就按照通行的诊断标准进行糖尿病筛查和诊断;②取消了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孕妇不需进行GDM筛查的建议;③诊断的血糖切点发生了变化,并且只需满足任何一点的血糖异常升高就可诊断;④最为主要的变化是选择75 g OGTT作为诊断方法,不再使用100 g OGTT。
4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式发布
2011年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正式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新版指南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急剧上升,并且存在很高比例的未诊断人群和大量糖尿病高危人群。在糖尿病诊断方面,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虽然WHO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之一,但鉴于我国检测标准化程度不够、检测的质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故暂不推荐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在糖尿病控制方面,新版指南强调了T2DM的综合控制目标,即通过降糖、全面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新版指南结合了多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平衡了风险与获益的关系,将HbA1c的控制目标由6.5%上调为7.0%。同时强调控制目标应个体化,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在治疗方案选择方面,新版指南认为应首先采取至少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再考虑是否用药,突出了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3个月后如HbA1c 仍>7.0%,应首选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若无禁忌证,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应贯穿治疗全程。新版指南更新了胰岛素治疗的内容。在2007版指南中,基础胰岛素被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的首选,在血糖较高的情况下才考虑预混胰岛素治疗,而新版指南中基础或预混胰岛素都可以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同时,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也被纳入药物治疗的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手术治疗肥胖症伴T2DM的内容。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237
5、糖尿病治疗学领域的新进展
5.1 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5.1.1基于GLP - 1 的药物 GLP - 1 受体激动剂:Lead3 研究报道了长期应用利拉鲁肽(Liraglutide)单药治疗T2DM的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单药治疗2年后,利拉鲁肽组与格列美脲组相比,HbA1c 的降幅更大,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更好。利拉鲁肽组的患者在最初治疗的12周内体重持续减低,并且在2年治疗期内体重得到保持,腰围也显著缩小。血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安全性方面,利拉鲁肽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但没有患者因此退出持续2年的治疗,低血糖发生率在利拉鲁肽组中显著降低。为了明确利拉鲁肽在亚洲T2DM患者中的作用,研究者在中国、韩国及印度的T2DM患者中开展了一项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以评价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利拉鲁肽或格列美脲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16周时,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均可显著改善HbA1c,二者无明显差异。同时利拉鲁肽比格列美脲更好地降低体重和减少低血糖风险,并且有效降低收缩压。
DURATION-3研究比较了1周1次的艾塞那肽(Exenatide)缓释剂型与甘精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联合治疗对血糖和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26周时,艾塞那肽组较甘精胰岛素组HbA1c降低更多,且体重得到明显减轻。2011年ADA年会上又发布了治疗84周的结果,与甘精胰岛素组相比,艾塞那肽组HbA1c降低幅度更大,达到HbA1c≤6.5%的患者比例更高,减重作用得到保持,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另外,DURATION-1研究结果显示,艾塞那肽每周1次剂型与每天2次剂型的治疗效果相比,30周后患者HbA1c控制更好,且有相似的体重、血压及血脂的改善。延长治疗至52 周,持续应用缓释剂型组或30周后转为缓释剂型组的患者,HbA1c、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均得到进一步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艾塞那肽缓释剂型可提供有效、持久的血糖控制和体重改善。
DPP-4抑制剂:2011年ADA大会上公布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13例T2DM患者,在口服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两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加用西格列汀(Sitagliptin)治疗26周,HbA1c、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一项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利格列汀(Linagliptin)在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HbA1c达标(<7%)的患者在利格列汀组更多,低血糖和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且体重无明显增加。另外,与其他DPP-4抑制剂不同,利格列汀95%经胆汁和肠道排泄,仅5%经肾脏排泄。今年ADA大会上报告了对三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T2DM患者中,无论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其安慰剂校正后的降HbA1c疗效稳定、可靠,且不依赖于肾功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肾功能正常组还是轻度、中度肾功能受损组,经过24周利格列汀治疗,患者肾功能均未受影响。
基于GLP-1的药物近2~3年来在我国陆续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及维格列汀。
5.1.2 新型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DegludecPlus)是新一代超长效基础胰岛素与餐时胰岛素的复方制剂,其中基础胰岛素成分(占70%)为德谷胰岛素(insulin degludec),餐时胰岛素成分(占30%)为门冬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中基础和餐时胰岛素成分保持了各自的作用特点:德谷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后作为一个存储库缓慢解聚释放德谷胰岛素单体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超长效(>24小时)作用;门冬胰岛素则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发挥餐时胰岛素效应。这种复方制剂使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更加简单易行。2011年ADA年会公布了两项该药的临床研究结果。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与睡前地特胰岛素+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组相比,每天1次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任意餐时)+2次门冬胰岛素(其他餐时)组降低HbA1c的幅度相似,但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减少了37%。在T2DM患者中完成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加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相比,治疗后平均HbA1c相似,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组在最后4周达到HbA1c<7%且无确证低血糖事件的患者比例更高。上述研究提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具备减少低血糖风险、减少注射次数的优势。
5.2 糖尿病治疗药物与肿瘤
5.2.1 二甲双胍能否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回顾性和观察性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T2DM患者中,服用二甲双胍的人群与未服用该药的人群相比,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也降低。关于二甲双胍抗肿瘤的机制,目前存在多种解释。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潜在的促癌效应而发挥作用。再者,二甲双胍能够激活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继而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此外,二甲双胍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下调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活性水平。
尽管如此,2011年ADA大会上来自加拿大的Suissa教授认为,癌症发生率降低与二甲双胍相关的研究结果并不可信,它是时间窗偏倚(timewindowbias)的人为现象。他们在研究中校正了这一偏倚后,并未发现二甲双胍与前列腺癌以及其他癌症的风险降低相关。Suissa教授认为,目前的研究结论尚不能证明二甲双胍对减少癌症风险有益。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396
5.2.2 基于GLP-1的药物是否增加癌症风险
以GLP-1为基础的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了其与肿瘤的关系,近来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某些动物实验中,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可改变胰脏外分泌腺的组织学结构、促进导管细胞的增殖、诱发胰腺炎的发生。此外,利那鲁肽被发现与啮齿类动物的甲状腺C细胞过度增生、甲状腺腺瘤甚至是癌变相关。 Elashoff等的研究显示,与其他4种药物治疗(罗格列酮、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及格列吡嗪)相比,使用艾塞那肽或西格列汀后胰腺炎的相对风险上升了6 倍,并且有更多的胰腺癌病例;艾塞那肽组甲状腺癌的风险更高,其他癌症无明显差异。Elashoff等认为,尽管这些结果源于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数据库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但它应该引起人们思考以GLP-1为基础的抗糖尿病药物与肿瘤的关系,有必要开展前瞻性研究,来探讨这类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长期、单独应用)与肿瘤的关系。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680
5.2.3 吡格列酮与膀胱癌
一项长达10年、入选超过19万例T2DM患者的研究在今年发表。该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的使用与膀胱癌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累积剂量的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尽管如此,由于糖尿病本身就可能与膀胱癌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吡格列酮大多在病程后期才开始使用,故而上述研究结果不能排除选择偏倚的存在。2011年7 月,欧洲药品管理局发表声明,认为吡格列酮可能轻度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同时也指出吡格列酮具有积极的获益-风险比,仍可用于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佳的患者。2011年8月,FDA发布通报指出,不应给活动性膀胱癌患者使用吡格列酮相关产品;对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妥善权衡血糖控制的效益与癌症复发的未知风险,慎用吡格列酮相关产品。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328
5.2.4 甘精胰岛素是否增加癌症风险
2009年6月,Diabetelogia上发表了四项关于甘精胰岛素与癌症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不一。此后,甘精胰岛素是否增加癌症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期,一些大型队列研究结果相继发布。Suissa等[16]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5万余例糖尿病女性,结果发现,在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最初5 年,乳腺癌风险没有增加,但5年之后乳腺癌风险显著升高[。荷兰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与人胰岛素相比,使用甘精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总体癌症风险较低,但乳腺癌风险升高。然而,来自瑞典的队列研究则未发现甘精胰岛素与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相关。
此项研究对11万余例糖尿病患者随访3年,结果发现,与其他类型的胰岛素相比,单用甘精胰岛素与女性乳腺癌风险无关,所有患者总体癌症风险也无显著增加。因此,在EASD、ADA、FDA及CDS的声明中,均认为目前的研究结果因存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尚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建议患者不要随意停止其目前所接受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5.2.5 钠葡萄糖转运酶2(SGLT-2)抑制剂还有希望吗?
第一个钠葡萄糖转运酶2(SGLT-2)抑制剂Dapagliflozin,虽然极力挽救,最终还是被FDA否决了。那么其它公司的SGLT-2命运如何?包括强生、BI、Pfizer都有新产品在临床试验中。Dapagliflozin被否定是因为它能增加膀胱癌、乳腺癌等风险,这是被否定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许多糖尿病新药,都可能存在类似的风险,这给新药研发蒙上一层新的阴影!虽然Dapagliflozin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虽然降糖和减重漂亮,但是致癌风险成为阴影!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701
6 减肥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立场声明和专家共识
糖尿病的经典治疗模式主要采用内科疗法。今年3月,IDF正式发表了关于减肥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立场声明,承认减肥手术是治疗某些肥胖T2DM患者的合适选择。不久后,CDS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联合发布了《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明确提出了减肥手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①体质指数(BMI)≥35 kg/m2的有或无并发症的T2DM亚裔人群中,可考虑行减肥手术。②BMI 30~35 kg/m2且有T2DM的亚裔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并发症时,尤其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减肥手术应是治疗选择之一。③BMI 28.0~29.9 kg/m2的亚裔人群中,如果其合并T2DM,并有向心性肥胖(女性腰围>85 cm,男性>90 cm)且至少额外地符合2条代谢综合征标准: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血压。对上述患者减肥手术也可考虑为治疗选择之一。④对于 BMI≥40 kg/m2或≥35 kg/m2伴有严重并发症,且年龄≥15岁、骨骼发育成熟,按Tanner发育分级处于4或5级的青少年,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减肥手术也可考虑为治疗选择之一。⑤对于BMI 25.0~27.9 kg/m2的T2DM患者,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严格按研究方案进行。但是这些手术的性质应该被视为纯粹只作为伦理委员会事先批准的试验研究的一部分,而不应广泛推广。⑥年龄<60岁或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的T2DM患者。此外,该共识也详细阐述了减肥手术治疗的禁忌证、手术死亡风险、并发症、术前术后管理等,并且强调了饮食指导的重要性。
7. 2型糖尿病血压靶标不应<130 mmHg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收缩压治疗目标控制在130-135 mmHg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于更积极的目标(<130 mmHg),靶器官有不同反应,卒中危险继续降低,但对其他大血管和微血管(心、肾、视网膜)事件危险则无益,严重不良事件危险甚至增加。该研究5月31日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
大多数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则有更积极的目标值,即<130/80 mmHg。然而,在最近的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试验中,更低的血压未显示益处。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697
8. 强化他汀疗法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据2011年6月22/29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疗法相比,他汀类药物的强化剂量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与安慰剂相比,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有和没有糖尿病史的人中可显著地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最近,对强化剂量与中等剂量他汀疗法进行比较的数项试验的发现提示,那些接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人有着更高的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据文章的作者披露:“鉴于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益处,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增加,对这种疗法的任何可能的长期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帮助患者作出明智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745
9. 奥美沙坦治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
背景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和早发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因子。在有2型糖尿病并且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中,我们对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是否会延迟或预防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进行了研究。
方法在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试验中,我们将4447例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奥美沙坦(剂量为40mg,每日1次)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3.2年。按需加用抗高血压药(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s以外),以便使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主要转归是至首次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时间。至发生肾脏和心血管事件的时间作为次要终点得到了分析。详细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512
10. 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缺血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美国心脏学会年会上公布的BARI 2D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缺血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强化内科治疗的情况下,基本上不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除非初始合并重度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近端左前降支(LAD)动脉疾病(N. Engl. J. Med. 2009;360:2503-15)。
这项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内科学教授兼心脏介入医师Ronald J. Krone博士及其同事进行,共纳入2,368例适合进行择期介入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缺血和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强化内科治疗,并被随机分入立即血运重建组或延迟血运重建组。
延迟血运重建组的平均年龄为62岁,30%为女性,28%接受胰岛素治疗,17%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50%,13%患有近端LAD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11年。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2组的5年预后完全相同,死亡率均为12%,立即血运重建组的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复合发生率为23%,延迟血运重建组为24%。
{nextpage}
三、2011年糖尿病研究进展
1.Hum.Genet.:我国大陆首例特殊类型糖尿病MODY2家系被发现
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的科研团队发现了我国大陆首例特殊类型糖尿病MODY2家系,并在遗传学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
研究报道了中国大陆首个青少年中的成年起病型糖尿病II型(MODY2)家系,该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有患者均存在空腹高血糖,且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减少。基因测序提示该家系高血糖患者均存在一个新的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E339K(谷氨酸→赖氨酸),突变与高血糖共分离。为明确突变与高血糖的因果关系,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突变基因功能学研究,结果表明突变造成的GCK酶活性与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可能是其引起高血糖的具体机制。
2.Archives of Surgery:减重手术通常能让糖尿病患者摆脱药物治疗
作为美国减重手术金标准的胃旁路术后,83%的患者可以停止服用其降糖药物,部分患者在术后几天内即可停药。胃束带术后,62%的患者可以停止服用其降糖药物。
这样的结果是现行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所无法达到的。在标准治疗中,只有极少数意志非常坚定的患者可以减掉足够多的体重来摆脱2型糖尿病。而90%的糖尿病病例都是因肥胖所致,尽管并非所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接受减重手术。
3.Nature:新型糖尿病药物SR1664无相关副作用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显示,SR1664的作用目标是那些已知的糖尿病治疗靶点,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独特,因此既有治疗功能又没有某些副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干扰某些蛋白质的功能来帮助治疗糖尿病。
研究人员用SR1664和现有降糖药物文迪雅分别治疗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结果显示两者都能改善实验鼠的血糖水平,但文迪雅有使实验鼠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新的化合物则没有相关副作用。SR1664也不存在文迪雅等降糖药物影响骨骼的副作用。
4.J.Neurol.Neurosur.Ps:炎症标志物与糖尿病脑小血管病有关
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与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SBI)和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VWML)进展有关,并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精神运动功能损伤。
在脑MRI上看到的SBI和白质病变(WML)进展与认知功能损害风险增加有关,但在2型糖尿病中,它们与内皮和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5.PloS.One:黄连素、胰岛素在改善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新机制
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发现了黄连素、胰岛素在改善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新机制,突出肝脏在II型糖尿病治疗学上的重要地位,
黄连素,又称小檗碱,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一个临床上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中国学者曾有研究发现黄连素在临床上和动物模型上均能改善糖脂代谢。
研究者发现黄连素改善空糖高血糖和抑制肝脏脂质沉积的一些新的具体机制。经黄连素处理后,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没有变化,但肝脏的糖异生基因(PEPCK,G6Pase)和肝脏脂肪沉积基因(FAS)显著下调,具体机制与抑制肝核转录因子FoxO1、SREBP1、ChREBP密切相关,黄连素对线粒体的抑制和AMPK的激活是其减少肝糖异生基因和脂肪合成基因的作用通路。该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黄连素改善糖脂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作用,黄连素下调空腹血糖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可能机制与线粒体抑制和AMPK激活有关。
6.Cell Metabolism:II型糖尿病致病机理
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对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II型糖尿病致病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制治疗II型糖尿病的新药物。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无法从血管内渗透出来是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高热量食物,培养出具有II型糖尿病症状的肥胖实验鼠,结果发现这种老鼠的血管无法扩张,胰岛素也无法从血管内渗出并到达肌肉,因此肌肉能够获得的糖分量减少到健康老鼠的一半以下,同时血液中含糖水平升高。研究人员向具有II型糖尿病症状的实验鼠体内投放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之后,其肌肉吸收糖分的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治疗动脉硬化症的扩张血管的药物有可能用于II型糖尿病治疗。
7.JCEM:维生素D水平与II型糖尿病发展有关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与更高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有关联,中心研究人员对肥胖和非肥胖儿童的一项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在肥胖儿童中的发生率更高,而且它与II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有关联。
已经发现肥胖人群缺乏维生素D的发生率高,而且过去的研究已经把维生素D水平低与心血管疾病以及II型糖尿病联系了起来。肥胖及其同病与缺乏维生素 D有联系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这项新的研究审视了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联,并测试了在维生素D水平与葡萄糖代谢异常的标记物以及血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确定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临床意义、为这些儿童补充维生素D水平所需的治疗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用维生素D治疗是否能改善诸如胰岛素抵抗等重要临床终点。
8.Mol.Cell:复旦新科研成果为防治糖尿病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赵世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调节人体内一种名叫"PEPCK1"的代谢酶可有效控制葡萄糖浓度。
PEPCK1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糖异生"通路将其他能量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如果PEPCK1的活性过高将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上升而诱发糖尿病。
当"被修饰化"的PEPCK1被细胞内的蛋白酶体降解时,其蛋白浓度降低会抑制"糖异生通路"的发生,从而使人体内葡萄糖浓度降低,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而PEPCK1"被修饰化"的前提,则是PEPCK1被乙酰化,乙酰化程度受到葡萄糖浓度的调控,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乙酰化后的 PEPCK1会结合人体内一种叫UBR5的泛素链接酶,从而使自己"被修饰化"。
研究阐明了PEPCK1活性的分子调控机理,而且发现了人体内与PEPCK1相关的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和泛素链接酶的重要功能,这一系列酶均可作为未来调节糖异生通路的药物蛋白靶标。今后可以通过药物改变人体内这一系列酶的活性来控制血液葡萄糖浓度的高低,进而有效防治糖尿病。
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826
9.ASCN:食用加工红肉增加患Ⅱ型糖尿病风险
8月10日发表的一份美国研究报告称,每天食用两片火腿、一根热狗或一份熟肉制品会大大增加人们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开展,迄今为止在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研究发现,每天食用50克加工红肉会使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1%,而每天食用100克未经加工的红肉只会使这种风险增加19%。但如果用坚果、白肉、低脂乳制品或全麦蛋白质取代红肉,就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10.Nat.Med:新途径治疗II型糖尿病
研究人员鉴别出一种新的内分泌激素通道,显示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在代谢平衡中发挥了正面作用。新结果表明组织间的对话满足了迫切的能量需求,也提出II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尽管有争议,但它被认为有害于新陈代谢的平衡,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它的水平出现了升高现象。
研究发现,因运动而在肌肉中所释放的IL-6提高了肠细胞和胰腺α细胞中蛋白质激素GLP-1的表达。科学家们已经知道,GLP-1提高了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促成了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GLP-1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满足身体燃料需求的一种方法。
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340
11.Arch.Intern.Med:糖尿病伴肾脏疾病者必须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美国阿拉贝塔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性研究发现,患有糖尿病和3或4期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过高和过低均与预后差有关。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过高与一系列临床事件有关,包括高死亡风险、肾脏疾病恶化、新的终末期肾脏疾病、心血管意外、以及住院治疗等。但实际上,HbA1c水平过低(低于6.5%)也与高死亡率有关。患有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水平在超过6%到9%的范围时,死亡率会增高。
12.Diabetes:郑宏庭等找到糖尿病肾病治疗新靶点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药学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西兰花、肉桂中萃取的元素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干预,获得显著疗效。这一研究成果,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找到一个新的靶点。
研究者通过小鼠体内实验和体外细胞模型的观察发现,从食物西兰花和中药材肉桂中提取的莱菔硫烷与肉桂醛这两种物质,可以减弱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症状,改善糖尿病引致的糖代谢紊乱与肾损伤,从而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313
13.Diabetologia:低热量饮食可扭转糖尿病病情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网站6月25日的消息称,该校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只需将每日摄入600卡路里热量的饮食习惯坚持两个月,就可使病情得到扭转。研究称低热量饮食可减少脂肪在胰脏中的沉积,恢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缓解病情。
负责该项研究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罗伊·泰勒说,该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与体内的能量平衡存在着密切关系。如果摄入的能量超过身体所需要的,多出的部分就会在肝脏和胰脏附近累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就会患上Ⅱ型糖尿病。
14.Eur.J.Appl.Physiol:短时高强度锻炼远离糖尿病
久坐少动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但许多人又常常抽不出时间来锻炼。英国巴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只要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锻炼,比如每周来几次20秒的全速冲刺跑,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研究人员说,这是因为肌肉中储存着糖分,在高强度锻炼时,肌肉中的糖分被消耗,因而要从血液中吸收糖分,在这个过程中胰岛素得到了刺激,其功能随之提升。
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499
15.PloS.Med:不定期上夜班可致女性易患II型糖尿病
美国研究人员研究显示,不定期上夜班的女性比那些只在白天和傍晚上班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60%。
夜班工作与体重增加有关,可能是导致护士增加糖尿病风险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释所有结果。以往也有研究将夜班工作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血糖失调关联起来。
研究者推测,夜班和糖尿病的联系可能原因是调节胃肠道和内分泌系统的生物钟被破坏了。睡眠中断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夜班还导致一些负面健康行为,例如吸烟、不规则饮食和缺乏锻炼。这项研究的不足是依赖自我报告,人群是白人护士,以及观察性研究的设计。
16.Lancet:预测糖尿病新方法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发现,在血糖测试之外加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试,综合两项测试结果能比单独进行其中一项测试更准确地预测糖尿病。
研究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值偏高(指每100毫升血液葡萄糖含量100毫克-125毫克)的人群中有9%的人在5年内患上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偏高(国际标准值5.7%-6.4%)的人群中有7%的人在5年内患糖尿病,而两项测试的数值都偏高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达到38%。
与那些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都较低的人相比,两项数值都偏高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前者的32倍。结合这两项测试的结果来筛查糖尿病,将有助于及时发现有必要进行早期介入的糖尿病发病高风险人士。
17、防治糖尿病或可回归天然产物
胆汁酸可预防脂肪肝并保持血糖稳定,而肝受体同源物-1(LRH-1)蛋白对胆汁酸维持在正常水平起重要作用,因此寻找LRH-1蛋白的小分子激动剂或许是一条探寻糖尿病防治的新路。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一组学者研究发现,一种卵磷脂的微量成分,即天然化合物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DLPC),是小鼠和人类LRH-1蛋白的强效激动剂[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 2011,474:506)杂志]。在两种不同的肥胖小鼠模型中,DLPC均可适度增加血中胆汁酸水平、减少肝脏脂肪积聚并增加小鼠脂肪燃烧率,从而降低脂肪肝发生率并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
目前,该小组正在具有糖尿病前驱症状的人群中进行一项检测DLPC作用的试验性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Lee JM, Lee YK, Mamrosh JL, Busby SA, Griffin PR, Pathak MC, Ortlund EA, Moore DD: A nuclear-receptor-dependent phosphatidylcholine pathway with antidiabetic effects. Nature 2011;474:506-510 (PDF (1.2M))
18. 鉴定出I型糖尿病特征性脂质谱
脂质与蛋白质、糖类和核酸是生物有机体中四种主要的分子组分。脂质储存能量,组成细胞的结构,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脂质组(lipidome)指的是细胞中所有的脂质,而脂质组学(lipidomics)指的是对脂质组进行测量。
根据2011年12月30日美国PhysOrg新闻报道,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完成的关于利用脂质组学分析来鉴定新的糖尿病生物标记的一篇期刊文章被两份临床化学方面的科学期刊选为“编辑推荐”。这篇论文,“新诊断的I型糖尿病患者脂质谱变动:对来自糖尿病抗体标准化计划的小部分样品进行脂质组学分析(Perturbations in the lipid profile of individual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lipidomics analysis of a Diabetes Antibody Standardization Program sample subset)”,发表在《Clinical Biochemistry》期刊上,描述了对最近诊断为I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的病人血液样品进行脂质组学分析。《Clinical Biochemistry》和《Clinica Chimica Acta》这两份期刊的的总主编都因为这篇论文极其优秀而选择了它,而且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会议上散发的小册子中也将它包括在内。
详细请进入://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577
19. FGF21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新靶点
国际著名杂志《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登了Genentech 公司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Amelior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by Antibody-Mediated Activat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替代FGF21生长因子蛋白治疗方法的新策略,推出了对抗高血糖的新抗体,这将有助于糖尿病药物研发。
目前临床上利用重组蛋白FGF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II型糖尿病,以及其它肥胖相关的疾病,但是这种临床应用缺乏药代动力学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策略,利用拮抗抗FGFR1(FGF受体1)抗体——R1MAbs模拟FGF21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抗体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研究人员通过给小鼠使用抗体,在一周的时间里,这些接受了抗体注射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相比于对照组,出现了变化,降低至正常的水平,并且未出现任何副作用表现,这一治疗过程还帮助糖尿病小鼠减轻了体重。
详细报道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3542
20. JAMA:HMGA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欧洲白人的后裔来说,基因HMGA1 的某些变异与2型糖尿病有关。 意大利卡坦查若市的卡坦查若大学的Eusebio Chiefari, M.D.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检查HMGA1 基因变异株与2型DM 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的2型DM病人及对照组成员来自有着欧洲白人祖先的3个人群。 患有2型DM的意大利病人(n = 3,278)和2个对照组(n = 3,328)的人是在2003-2009年期间来自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的门诊或其它卫生保健部门的患者;患有2型DM的美国病人(n = 970)是在1994-2005年期间来自北加州诊所的病人,而其对照组(n = 958)的人则是在2004-2009年期间没有罹患DM的老年运动员;患有2型DM的法国病人(n = 354)及其健康对照组((n = 50)的人是在1992年由兰斯大学所收纳的。 这些人的基因组DNA 或是被直接测序或是对其特定的HMGA1 突变进行分析。详细结果见://www.sandwebs.com/shownews.asp?id=2509
{nextpage}
四、糖尿病的预防
1、控制体重: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2、合理膳食: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3、加强体育锻炼:体力活动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最好保证每周3次,每次最好30分钟。
4、保持心态平衡:精神紧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可引起体内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引起糖尿病。或可导致原有糖尿病加重。
5、防治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引起变态反应损伤了胰腺β—细胞,出现糖尿病症候群,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在出现感冒及各种炎症时,要积极治疗。
6、避免或谨慎使用有致糖尿病作用的药物。
7、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戒烟、限酒。
8、定期检查:测血糖。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Amazing! This blog looks just like my old one! It's o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ubject but it has pretty much the same page layout and design. Outstanding choice of colors!
122
顿时眼界大开!而且有不少中国人身影,medsci真那个强
159